服务热线:0551-63681979

基地展示

农BOB半岛产品深加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2-28 12:57:52

  BOB半岛(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依托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215户,比年净增113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亿元,较年年均增长18.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5%;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58.9亿元,较年年均增长21.7%,占全市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的34%。

  (二)企业规模不断扩张。随着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整体培育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张加快,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81户,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37.7%,实现销售收入201.5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77.8%,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三)产业聚集初步显现。以园区为载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链的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以李记酱菜、吉香居食品、味聚特为龙头,年加工达85万吨的蔬菜加工集群;以蒙牛、新希望、菊乐为龙头,日加工鲜奶能力达1400吨的乳制品加工集群;以金锣、玉泉、碧海为龙头,年加工达220万头的生猪加工集群;以西龙纸业、丰华纸业为龙头,年加工竹浆达20万吨的竹浆加工集群;以通威、新希望、永祥、丰美为龙头的饲料加工集群;以爱心木业、申宇木业为龙头的竹木加工集群。

  (四)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充分发挥各区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初步布局形成了以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为主的粮油、果蔬加工业;以东坡区、仁寿县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洪雅县为主的乳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彭山县为主的饲料加工业;以洪雅县为主的茶加工业;以洪雅县、彭山县、青神县为主的中药业;以东坡区、丹棱县、洪雅县、青神县为主的竹木加工业等特色较为鲜明的块状产业区域以及黑龙滩灌区、岷江沿岸、西部浅丘区产业带。

  (五)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上档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调整。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大力推广应用了生物工程、新型保鲜、灭菌、真空冻干、速冻等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建立了省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定和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使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由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转变。

  (六)品牌建设取得成效。目前,全市有效存量农副产品商标331件,占商标总量的32%,涌现了吉香居、恒泰新、味聚特、川南、惠通、乐宝、八百寿、千禾等知名品牌,创建了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32个、名牌14个、无公害农产品126个、绿色食品120个、有机食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成为了“中国泡菜之乡”和中国蔬菜加工业驰名商标最集中地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一些优质加工产品已销往全国以及美、英、法、俄及东南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全市出口创汇的增长点之一。

  (一)农产品资源丰富。我市是全省重要的粮油、果蔬、肉奶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东部丘陵区、中部坪坝区、中部浅丘区、西部山区以及岷江沿岸“四区一带”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已具雏形。已建成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达181个。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176.8万吨,油菜籽产量9.26万吨,茶叶产量2.04万吨,水果产量94.56万吨,蔬菜产量205.49万吨;出栏生猪511.74万头,肉牛13.27万头,肉羊211.28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68.69万吨;年末奶牛存栏7.2万头,实现牛奶产量18.5万吨;水产品养殖面积1.45万公顷,实现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建成工业林竹原料林基地约207万亩,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二)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制定了36个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积157万亩;制定和市、县级农业地方标准140项,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制定洪雅生态奶业、东坡蔬菜等22个农业标准体系,涉及各类标准468项。建立洪雅生态奶业等9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小区)、33个省级示范项目以及部级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粮油、果蔬、乳制品、茶叶、肉制品、林竹加工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李记、吉香居、蒙牛、新希望、菊乐、美妙、金锣、玉泉、碧海、西龙纸业、丰华纸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并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我市是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经济区通联川南、川西北经济区的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目前已形成各区县到市中心半小时,到成都一小时的快捷交通网。随着全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推进和我市综合交通建设高潮的掀起,我市交通条件将更加优越,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这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也为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市场空间潜力巨大。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仅处于全省中等水平,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拓展空间。同时,成渝经济区人口多、农产品加工制品市场消费潜力大,将有力支撑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六)政策环境十分优越。市委、市政府围绕工业富民强市战略的实施,制定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系列金融促进、税收优惠、要素支持等相关发展政策、激励机制和扶持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建立产业配套资金、技改贴息资金,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一)加工转化程度较低。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约50%,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约为1:0.6,远低于发达国家1:3左右的水平。同时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技术缺乏,导致农产品综合资源利用率低。

  (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全市大宗农产品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传统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单一产品多、系列产品少;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较差,市场主体仍在省内,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尽管在泡菜等局部加工领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产业整体科研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导致加工较为粗放,技术及产品更新缓慢,新产品产值率低。

  (四)市场体系亟待完善。市场化组织、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综合物流配送体系特别是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原料供给、生产加工和产品终端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交易方式陈旧,导致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协调性较差。

  (五)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较低,难以得到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大宗农产品收购加剧了企业季节性、阶段性资金紧张状况,融资更加困难。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目标,顺应农产品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立足于我市区位优势、农产品生产资源优势,以国际国内市场特别是成都、重庆等大都市为目标市场,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品牌、技术、质量为保障,以农产品加工园区、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联动发展为机制,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和“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做强产业,做优产品,做大品牌,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

  (一)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消费为导向,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质量安全原则。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

  (三)科技创新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农产品加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错位发展原则。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各区县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努力实现差异化和错位化发展。

  (五)集聚发展原则。综合考虑原料资源和运输半径,加强产业引导,以园区为载体,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六)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产品加工模式,重视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提高原料节约集约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夯实软硬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加工制造专业化、现代化,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重点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实力、有影响的骨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实现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本建立较为完备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系统,实现农产品从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转化。

  ——基本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

  ——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规模以上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经济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245户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65%。

  企业规模目标: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企业5户;力争70%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

  技术创新目标: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4%;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体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品牌建设目标:在已有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优质、安全、绿色、生态品牌产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6个、名牌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可持续发展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不高于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基本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社会功能目标:税收收入占全部工业税收收入的15%以上;加工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以上;累计培训农民达到10万人次以上,带动全市农户覆盖率达75%以上;年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年—2015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按照建设成渝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天府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的要求,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泡菜、竹编、乳制品、肉制品、竹木制品、茶叶、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符合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律和人们消费取向的加工业体系,建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具有我市比较优势,具备较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同时,优化提升白酒、饲料加工、竹浆造纸等传统产业。

  (一)泡菜产业。按照“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做响”的总体要求,将“·东坡泡菜”产业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产业。一是加快建设中国泡菜城。按照中国泡菜城总体规划,加快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泡菜城标志及广场、质检中心、泡菜博览展示馆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泡菜企业入驻园区,将中国泡菜城打造成为集泡菜加工、研发、商贸、旅游、会展、文化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和核心区。二是加快标准化原料蔬菜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加工蔬菜专用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建设“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基地。三是打造“·东坡泡菜”区域品牌,巩固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加大宣传。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泡菜会(节)”,广泛利用节庆、商展、媒体广告和文艺作品等形式,大力宣传“·东坡泡菜”,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和销售途径。

  (二)竹编产业。打好“青神竹编”这张国际品牌,以青神县南城镇为核心,建设“中国.青神竹编产业园”,建成集竹制品加工、竹编艺术品生产、竹产品营销、竹文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竹产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国竹艺城”、“国际竹博园”和国际竹编工艺培训基地,弘扬竹编传统文化,传承竹编传统工艺;依托青神云华竹旅、美联家居等工艺竹编大户,大力发展集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中高档和精品系列竹编工艺品,包括平面画竹编、立体竹编和瓷胎竹编等系列产品,将“青神竹编”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产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竹制品加工、竹工艺品生产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青神竹编”产业。

  (一)乳制品产业。鼓励蒙牛乳业、新希望乳业、菊乐乳业、美妙乳业等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建设,巩固发展奶源基地,提高生鲜乳质量。充分发挥全市乳品加工企业产能。加快整合全市奶加工企业资源,积极扩大生产规模,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高附加值液体奶品种、发酵乳、低温乳制品。

  (二)肉类制品产业。以猪兔禽为重点,实施畜禽品种良种化、生产布局区域化和养殖方式标准化。以金锣、王家渡、九升、玉泉、碧海为龙头,大力推行规模化和标准化屠宰,加快完善冷链物流系统,重点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促进川式传统肉制品加工与西式加工技术的结合,大力开发低脂、风味独特的新型中低温肉制品。推进“东坡肘子”等知名肉制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血、骨、毛、皮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三)木竹板材、家具制造产业。以仁寿雅森特、洪雅爱心和青神申宇为龙头,以综合利用次小薪材、三剩物为重点,保障企业原料供应,稳定现有人造板产能;重点发展模压门、实木复合门、实木门、竹质人造板、强化及实木地板等新型建筑装饰板材;淘汰整合部分原料综合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中小型林板企业,鼓励企业走木竹原料和产品市场外向型发展之路,支持企业自建原料林基地。

  积极打造仁寿视高、兴盛家私产业园和彭山南方家居,壮大发展欧尔雅、意凡、南方、云贵家私等家具生产重点企业,突出生态环保型产品,加快发展实木家具和板式家具;仿制古典家具和具有收藏、实用价值的家具精品。注重木材和皮革、竹藤、布艺、玻璃、塑料、纺织等材料配套使用,设计制作精细手工、现代时尚的精品家具。

  (四)茶叶深加工产业。运用新技术BOB半岛、新工艺加快对传统制茶业的升级改造,增加名优茶产量。充分利用洪雅、丹棱等区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有机茶发展力度。扶持、壮大尚林生物有限公司、雅雨露等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提取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等茶叶功效成分,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重要的茶叶精深加工基地。

  (五)调味品产业。以宏腾佳味食品、松江酿造、千禾味业等调味品企业为龙头,支持企业设备和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促进产品更新换代。重点发展特色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新型调味品。大力开发天然保健调味品和方便调料,满足市场需求。

  (一)白酒产业。以八百寿、诗书城酒业、三苏酒业、东坡酒业为龙头,鼓励其与酒类知名品牌企业实行跨地区重组,提高酒业集中度。加强高庙白酒、张场白酒等白酒企业发展,培育地方特色酒类品牌,传承传统酿酒工艺,推行酿酒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推进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运用,稳定提高白酒品质,大力发展中低度养生酒,加快推行白酒高档化;积极发展以果蔬为原料的发酵新品和利用中药材的营养型、滋补型低度酒。大力促进酒渣的循环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

  (二)饲料加工产业。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加强饲料原料基地建设;综合利用粮油、果蔬、酿造等加工剩料作为饲料加工原料,扩大饲料原料品种,减少饲料原粮用量。重点扶持通威、金字塔、丰美等龙头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饲料加工工艺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动饲料品种系列化、结构多样化,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养殖、水产业需要的安全、高效、无污染的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和特种动物饲料。

  (三)竹浆造纸产业。限制竹浆造纸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依法逐步关停产能落后(原浆造纸年产能1.7万吨以下、再生纸年产能1万吨以下)、污染治理不到位、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重点培育丰华纸业、鸿源纸业、西龙纸业、新吉鸿纸业等龙头企业,加强关键环节工艺技术改造,强化环保节能措施,稳定现有竹浆产能,推进竹浆及其制品的深度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发展文化办公用纸,生活用纸和竹纤维环保制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浆纸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一)水果。着力引进、培育水果加工营销龙头企业,采用先进的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发展特色水果储藏保鲜和加工,通过错时销售、远距离销售和延长销售时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水产品。充分发挥水域资源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特色水产品养殖。以鲟鳇鱼、鲑鳟鱼、东坡大闸蟹、斑点叉尾?、草鱼、鲫鱼等为重点,采用先进的淡水鱼加工技术,开发冷冻调理食品、冷藏保鲜鱼制品、烟熏制品、旅游休闲食品等,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三)蔬菜。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企业,在搞好无公害蔬菜的储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初加工的基础上,采用先进适用的加工生产工艺,加快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的冻干蔬菜、速冻菜、净配菜、蔬菜粉及调理蔬菜等丰富多样的蔬菜产品,提高蔬菜附加值。

  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继续推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创建“”产品大品牌。本着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从品牌的基础入手,对品牌的成长、飞跃、管理、扩张、保护等进行流程化、系统化科学运作,扩大品牌产品的数量和覆盖面。加强对现有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改进包装水平,努力提升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品牌扩展,推动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产业品牌、地域品牌的扩展,利用名牌的扩张效应,带动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着力将“东坡泡菜”、“青神竹编”打造成国际品牌,将乳制品、肉制品、白酒、茶叶等打造成国内一流品牌。

  围绕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方向,集中有效资源,在要素配置上重点扶持一批基础好、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农工贸一体化龙头企业,引导其向“专、精、特、深”以及外向型发展,扩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势品牌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

  适应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质量安全体系。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逐步建立标明产成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实施严格的认证标志管理和市场准入管理,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农产品认证体系。推行“食品放心工程”和ISO、HACCP、GMP等认证,加强对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以建设农产品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平台、化学质量检测平台BOB半岛、重金属检测技术平台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平台为重点,加快建立既符合我市市情,又与国际、国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制,严把各环节食品安全关口,加大监管投入,增加重点产品抽查力度和检查批次。二是筑牢食品安全的企业基础。进一步明确并落实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增强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从制度上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加工能力,强化食品安全基础。

  综合考虑各区县的环境条件、种养植(殖)习惯等因素,发挥8个农产品中国之乡优势,按照农产品高产、优质、生态和安全要求,加快土地流转,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选育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基地认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相对集中的加工专用粮油、蔬菜、水果、奶牛、畜禽、水产、茶叶、林竹原料基地,全面增强优势农产品产出能力,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

  加快各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对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的吸纳力和承载力。按照“超前规划、基础先行、滚动发展、联建共享”的要求,加快推进园区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园区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的载体作用,合理区划农产品加工区,合理安排产业用地、仓储用地、配套设施用地,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其集中,加快形成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

  以建立泡菜加工工艺研发中心为契机,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协作,采取“产学研”形式,共建专业性的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力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有所突破,开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广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和先进管理方法,在注重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集成与优化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技术的最大潜能与整体优势,不断提高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能力和劳动效率。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扶持企业的精深加工研发活动,缓解技术研发资金瓶颈约束。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发展和壮大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建立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技队伍,造就一批既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支撑。

  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经验,鼓励种植(养殖)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协会与综合型农产品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组建农产品物流联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有效缩短农产品供应的空间距离,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培育和壮大一批布局合理、辐射面广、功能完善且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在优势农产品区开展冷链物流试点,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促进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整合原农资、粮食、供销系统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并以资产、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

  遵循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导目录,根据全市农产品产业发展方向,以项目为抓手,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又能体现产业特色的重点项目BOB半岛。“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食品饮料、竹木制品项目31个,总投资81.5亿元,其中食品饮料项目26个,投资31.5亿元;竹木制品5个,投资50亿元。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条件和周期,分步实施,逐步推进。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见附件。

  为全面实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更好地发挥规划指导作用,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重点项目的区域布局,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办法、意见,检查、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发挥综合协调作用。

  (二)完善分工协作。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快发展。

  (三)落实目标责任。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严格考核、完善奖惩,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加强财政扶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学技术经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要重点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落实税收优惠。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涉农优惠税收政策,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以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可适当降低或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促进其发展壮大。

  (一)积极争取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授信额度,及时发放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适当放宽固定资产贷款抵押担保条件。

  (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充分利用国家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三)加大信用担保服务。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担保,加大其贷款担保力度。同时鼓励融资租赁机构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重大设备和生产线的融资租赁业务。

  (一)突出招商重点。依托农业资源特色、现有产业及技术基础,有选择地培育和导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业上的断层缝合、空白填补和结构调整。

  (二)改进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方式从政策招商、要素招商向产业招商、定向招商等选择性招商方式转变,鼓励外来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兴建农产品加工项目。

  (一)健全中介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组织,推动服务组织之间的联合和合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服务保障。

  (二)建立新型经营格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整合农产品加工相关的各种生产力要素为利益共同体,构建集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一体的新型贸工农经营格局,降低农产品产业化运行风险。

  (三)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发展订单农业,推广示范文本,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保护价收购和合同定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有效增加土地供给。根据用途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原则,统筹安排农产品加工业工业用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建设用地所需农用地转用和占用耕地指标统一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

  (二)实施土地用地倾斜。优先保证优势农产品加工项目用地需求,优先保证省级以上重大和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的用地需求,以确保发展重点,提高发展质量。对重点项目确实需要调整用地,依法予以调整,所需建设用地指标在所在地域的县区范围内调剂解决。

  摘要:农产品加工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xx名、特、优农产品丰富多彩,特优产品增值潜力巨大,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一体化建设,对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xx产业发展现状、区划布局、建设内容、主攻方向、保障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为地方农产品精深加工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近年来,xx按照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以延长特优产业链条、拓宽产品销售市场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以培育农产品加工带动企业和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推进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围绕地方特优产业,打造粮油、果蔬、畜禽、医药保健、木材等加工产业为主导,逐步构建政策扶持、技术创新、质量管理、监测服务“四大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业态。

  2018年,xx高原特色农业种植类产业发展到298.9万亩,投产271.7万亩,产量72818万公斤,实现产值347554万元;养殖类产业存栏445.89万头(只),出栏553.5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14970万公斤,实现产值319914万元,实现高原特色农业产值781415万元。其中:

  完成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59.87万亩,产量35682.7万公斤,实现产值89207.5万元。

  结合地方特色优势,按照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围绕高峰牛、八宝米、茶叶特优产业为主导,以一二三产高度融合为目标,以创建省级“一县一特”产业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步伐。八宝米种植面积14.656万亩,产量6980.7万公斤,产值23457万元;茶叶发展面积39.18万亩,投产21.44万亩,产量792万公斤,产值42969万元;高峰牛存栏28.6713万头,出栏16.5315万头,产值42982万元。

  以油菜、水果、蔬菜、甘蔗、生猪产业为区域性补充,加大基地建设步伐和经营主体培育步伐,不断壮大产业实体经济实力。油菜播种面积31.1万亩,产量2374.27万公斤,产值11871万元;水果种植面积6.41万亩,投产3.58万亩,产量5545.08万公斤,产值16635万元;蔬菜种植面积23.84万亩,投产18.2万亩,产量16125.2万公斤,产值25800万元;甘蔗种植面积2.1万亩,产量12600万公斤,产值7308万元;生猪存栏104.7532万头,出栏147万头,产值235200万元。

  重点围绕辣椒、三七、铁皮石斛、烟草、食用菊及肉羊、中蜂、家禽等,培育大户和农户以自发种养殖为主,充分挖局产业地域性和多样性协同发展。种植面积32.628万亩,水域养殖面积4.334万亩,羊存栏7.9267万只,出栏9.13万只;家禽存栏289.64万只,出栏377.1万只,实现产值15282.6万元。

  2018年,全县共培育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28户,从业人数2287人,其中:种植类15家,养殖类8家,林业类4家,其他1家,目前通过认定15家,其中:省级6家,州级3家,县级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111万元,利润总额4490万元,上缴税金1582万元,带动农户增收总额33842万元,支付农民工工资总额7210万元,支付农产品原料采购值总额40741万元。

  2018年,全县有效注册农产品商标共176件,其中: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个,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登记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xx著名商标7件,绿色食品认证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有机食品3个,获得xx品牌农产品7个。2014年以来,xx米获得xx“六大名米”、xx牛获得xx“六大名牛”称号,xx米列为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

  按照xx十三五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部署,围绕“1357”(即打造“一个生态种养大县”、做大“三个特色产业、 做强“五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七条绿色经济走廊”)的特优产业布局,按照优势原料生产带—产业集中区—深加工园区有机结合的农产品加工布局思路,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物流园区、保鲜贮藏库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完善莲城、珠琳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培育xxxxx为主导的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加强xx等乡镇保鲜贮藏库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推进粮油、糖茶、林竹、畜禽、果蔬产品及医药保健产品六大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步伐。

  3.1.1粮油加工业:重点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依托水稻、玉米、油菜、苦荞、马铃薯等传统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xxxx等公司为带动,深化精制米、富硒米、米粉等大米食品制作,加强精致白酒、饵丝、淀粉、高档烹饪油、色拉油等主要产品开发力度,拓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发展一批高端产品和日用休闲食品和方便食品。

  3.1.2.糖茶加工业:围绕甘蔗、茶叶优势产业,提升甘蔗、茶叶科学种管水平,以xxx公司为龙头带动,在做好精制糖、精制茶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加大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力度,逐步研发以高档糖料、茶饮品等系列产品,扩大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增值潜力。

  3.1.3.林竹加工业:围绕地方经济林木,以绿色生态发展为主导,以润和、豪威、双龙井等木材加工企业为带动,发展拼板、胶合板、活性炭等林产品加工。

  3.2.1.畜产品加工业:以肉蛋精深加工为重点,依托文山牛、生猪、麻鸭等地方特优产业,以xx谷多、三丰牧业等养殖企业为龙头带动,加强对现有的肉联厂、冷冻厂和龙头企业进行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畜产品屠宰市场规范化建设,做大做强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抓好生猪、家禽、肉牛、山羊等肉类加工制品,进一步推进机械化屠宰、加工与冷藏相结合,解决好冷藏运输配送等薄弱环节,引导鲜肉加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BOB半岛、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

  3.2.2果蔬加工业:以规模化果蔬基地为重点,围绕本地蔬菜、堂上柑橘、椪柑及长冲梨、葡萄等优势产业及引进的新型果蔬产业,加大县区水果批发市场建设,引进更多果蔬加工企业为带动,提升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水平,发展冷链物流系统,推广果品干制、糖制、罐制、制汁和蔬菜腌制等制作工艺技术,发展果蔬汁、果蔬粉、果蔬罐头、脱水果蔬以及果酒、果脯等深加工系列产品。

  3.3.1医药保健加工业:围绕三七、石斛、重楼、半夏、白芨等道地药材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粉剂、保健酒、颗粒剂等初加工产品,开发以三七粉、三七酒、石斛粥、西枫斗、石斛饮料、石斛花酒等医用和食用系列产品,加强产品包装,打造产品品牌,挖掘产品升值潜力。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全省发展“一县一业”、创建农产品特优区项目和全县扶贫攻坚整合涉农资金扶持发展产业等强农惠农政策项目倾斜为主要方式,着力提升凯鑫茶业、八宝贡米、xx谷多、三丰牧业、益康米业、云之香、润和木业、豪威牧业、东昌农林等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培育规模龙头企业,按照县委、县政府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求,结合农业产业扶贫带动措施,通过合作、引进、重组,由县农科、工信商务、中小企业等单位精心谋划,包装一批农产品加工招商项目,用项目吸引企业进驻地方投资发展,力争到2020年引进或培植30家以上重点农业龙头加工企业。

  围绕文山牛、八宝米、底圩茶、甘蔗等主导产业,鼓励凯鑫茶业、八宝贡米、xx谷多、三丰牧业、东糖公司等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整合各类技改、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项目资源,促进加工技术装备改造升级。开发以加工产品产后减损、贮藏保鲜、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做好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米糠、碎米、蔗渣、畜禽粪便、木渣、锯末灰等产后副产品,开发以酿制米酒、甜白酒、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制作有机碳等农产品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二次循环利用。

  指导骨干加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良好生产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ISO族系)、质量追溯等体系认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农产品加工人才队伍培养,采取招聘引进、就地培养等方式,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家、营销管理人才、农村经纪人等培训工作。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促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组建产业联盟,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探索建立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合作社等发展加工流通,扶持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建设烘储、直供直销等设施,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林权和设施装备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和企业。

  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以冷链物流为纽带、以市场为终端服务,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园区到市场直接配送的流通网络,发展连锁直营、配送中心、农超对接、冷链物流销售模式,促进产销对接。借助全县及各乡镇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平台,加强与圆通、申通、EMS等10家快递、速递公司和速达、顺丰等物流公司对接合作,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在鼓励和支持企业进驻淘宝、天猫和京东等知名平台进行销售的基础上,借助邮政扶贫优帮帮、农业推广一亩地等行业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增加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覆盖面,同时,充分发挥以广南微生活,广南e嘉商城等本土电商运营平台的作用,大力推进地方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步伐,促进农产品线落实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2016〕93号)有关精神,按照xx省扶持发展省级农业产业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有关要求,指导加工企业用好用足中央、省关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以及用地、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结合县级整合涉农资金扶持产业扶贫发展政策措施,对农产品加工园区、保鲜贮藏库、重点加工项目,安排资金予以重点扶持。积极引导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贫开发资金、中小企业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对文山牛、八宝米、底圩茶等特优明显、成长性好、上规模的产品和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实行县级领导现场办公,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

  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列入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重点加工项目实行重点督办。由县农科局牵头,县财政、发改、工信商务、林业、国土、环保、扶贫等部门配合,县农科局履行规划、指导、管理、服务等职能,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工信商务局要强化扶持措施,促进加工型、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财政局要切实加大整合资金力度,调整支出结构,逐年增加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支持。扶贫局要细化产业扶贫发展政策,整合涉农资金重点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国土、税务、市场监督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合力推进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加强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与保护,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品牌宣传推介、农产品包装标识和贴标销售,集中培育一批著名(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一是全面落实名标奖励政策。按照产业扶贫农产品牌创建扶持政策的相关规定,对企业取得和获得的名标及时给予补助,确保奖励政策落地生根,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创建热情。二是实行商标国际注册补贴。对申请注册国际商标的企业,政府给予注册费用补贴,引导企业以文山牛、八宝米和底圩茶等优势农产品为重点进行国标注册,申请欧盟等国际商标、质量体系认证,为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牢基础。三是建立名标扶持长效机制。进一步修改完善关于品牌创建的奖励政策,除资金奖励外,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运行监测分析和统计,按照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大小、级别,对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月报监测,全行业指标实行季报制。进一步强化对加工企业的指导服务,从质量监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为加工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

  〔1〕:xx人民政府:《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指导意见》〔R〕,2017年。

  〔2〕:xx农业和科学技术局:《xx2018年高原特色农业工作总结》〔R〕,2018年。

  然而山东莒县有这样一家公司――莒县绿宝香椿食品公司,令我们耳目一新,公司生意很简单,只做香椿一项业务:从事香椿芽基地种植,采摘,收购,保鲜,贮藏;深加工,精萃取,倩包装,广销售。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面对沂蒙老区深山的大片香椿资源,我们先承包了当时的一个酱菜厂,进行椿芽的初次加工。然后再到当地集市上去售卖,销量不大,十分艰难。最后挨家去敲门推销。个种滋味一言难尽……(张总眼角有点湿润);值得欣慰的是顾客都反映“香椿芽还不错”,使我们一直坚持着……

  坚持,不渝,努力,得到了新老客户的肯定……厂子有了好转。原料开始大量的收购加工销售,但也同时使小小酱菜厂不堪重负。香椿芽的特点是必须是在短时间内加工结束,否则就马上“发高烧”,瞬间令原料成为废品。基地的农户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们宁愿自己损失也不能挫伤了百姓的种植香椿的积极性,还是咬着牙收货;同时积极找冷库进行储藏。这时我们当地的“劳动模范”马先富书记(再后来他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伸出了友谊之手。他听说我们所做的事后,表示“只要是给老百姓办的是实事好事,东莒集团愿意无偿提供冷库为他们服务”。最棘手的问题就在马书记帮助下很快解决了,最后东莒集团为我们提供了三年的免费冷库使用。雪中送炭的感觉是人难忘的,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感恩的……(张总眼角再次有点湿润)

  多年的香椿经历,使我们了解了全国的香椿分布和行情,主要的集中地区,以及香椿的最大产量。现在只要让我感觉下阳光和风的方向,就能说出当地香椿今天可能的下货量;我有时真的能感觉香椿的呼吸和生长。加上现代化的设备到位,自己企业研发机器成功及新厂房的竣工,我们真正的做到了知已知彼,步步为营。使得客户的概念渐渐模糊全都成为了好友亲朋, 也让绿宝香椿在九州扬名,很多的大型厂家以能和我们合作为荣,因为只有我们才有能力把上好的香椿芽原料源源不断地供应……再后来我们成了很多同行的模仿对象,超越我们也成了他们的梦想。

  中国科技财富:农业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食品的安全问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我国的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晚, 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目前中国的农产品深加工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张凯彦:中国的农业几经周折,从最初的大集体到80年代的分田到户,人们的种植积极性被激发了,可是单纯单调的农产品种植制约了经济的繁华与发展,落后与守旧的加工产销始终是制约产销一体的瓶颈,走出国门也是镜花水月,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发展,民间力量在农村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的确立,从客观上要求国家将乡村公共事务的决策权、管理权让渡给民间,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国家开展了村民自治、直选村主任的试点工作。新农村建设时期,如何完善确保农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和作用,正在为中国的农业展开一条长远宽广的发展之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与城乡结合的完善市场体系,高效率、规模化、集约型的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次第发芽。目前中国的农产品正在国际大舞台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主导领航作用。产品的升级不仅是外观的也是内在的,无公害、绿色、有机,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发展之路。

  中国科技财富:进入新世纪,莒县绿宝香椿食品公司奠定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平台?在产品结构体系和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莒县绿宝香椿食品公司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张凯彦: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司为基地农户提供种子树苗和管理技术及时收购;对销售商进行长远利润合理操作;对产品进行精良管理;公司为发展奠定了一个共赢的平台。

  现在有香港理工大学的专家对公司的香椿芽非常感兴趣,进行了部分探索。同时日本的客户朋友也有意向开发新的产品体系做为他们的料理,正在洽谈中。在人才方面我们对各部门的业务人员进行聘请专家定期教育和外出学习相结合培训方式。积极联系药物药理专家,把香椿的药用部分进行开发出来。让香椿真正做到浑身都是宝。

  中国科技财富:作为一个产、制、销农业农产品基地,在农业事业的一路行来,有何感受?近些年在国际农业市场上出现了哪些新变?莒县绿宝香椿食品公司的战略步调有哪些变化?

  张凯彦:基地的形成与保护是艰难的,沂蒙深山老林大片的香椿,过去在成熟时期当地的百姓只是采摘自用或是零星加工贴补家用,大批的香椿资源浪费,挫伤了百姓管理与深度发展当地特色资源的积极性,价格忽高忽低与香椿不宜储藏更是雪上加霜,从小在山里长大的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暗下决心,准备为沂蒙山区的兄弟老少爷们,走出一条香椿芳香之路。

  因部分农户对香椿的失望,开始对香椿树进行砍伐,准备种植其它阶段经济作物,且有不良之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当机立断对基地农户进行提前一年香椿保底收购。先把预付部分现金给农户。如果来年价格高于预付,可按当时的市场价收购。如果低于预付,我们就安预付结算。这样又激发了农户对香椿的热情。

  公司的运营始终走在科技创新,以变求新的战略计划中,从艰苦的推销,到销售网络的形成,共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近年的国际形势,外面环境不是很好,很多企业举步维艰,这恰恰是我们苦练内功、缩短竞争,提高自己的一个时间。我们根据客户的需要,以绿色有机为核心,以人为本,以科技创新为先,加强探索深加工的绿色无污染的革新之路,在这样大的环境中,各级政府也在纷纷出台措施,加强引导,帮助我们的企业如何度过难关。现在公司的香椿芽已经成为各特产店的抢手商品,年年脱销,形成供不应求情况。

  中国科技财富:在科技强企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我们的主要科研产品有哪些?取得了哪些荣誉?有何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张凯彦:科技强企是我们公司的重要文化,我们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创新的前沿,一个有生命力的绿色食品企业,无论成本还是有机,科新是最坚实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立的稳,走得远,我们在2005年,就引进了一批全自动清洗设备,使最初的人工手工做到了机械化无人封闭式清洗;在包装车间2006年引进先进的自动罐装灭菌机器;2007年我们研究出多功能真空抽空机器,使我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我们的产品始终保持山里生、无接触加工包装一条龙,层层把关,达到真正意义的有机营养绿色食品,在每次的博览会以及产销会上都是不折不扣的“香饽饽”。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的。莒县农业局专门安排主管农业的尉玉国局长帮助我们进行香椿芽的有机认证,现在已被农业部受理,基本成功。还帮助我们要政策跑资金,现基本落实。使我们感觉到了关怀的温暖,从内心深处感谢感恩……

  中国科技财富:目前莒县绿宝香椿食品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情况如何?在开拓国际市场探索情况如何?

  张凯彦: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是种供不应求的状况,基本覆盖江北各省。在国际市场方面, 主要是同台湾和香港以及德国生物公司进行药用价值探索和香椿的精华萃取。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台湾在香椿保健和药用方面远远领先大陆,需要我们好好的学习。

  中国科技财富: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您认为如何才能使企业屹立不败,您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莒县绿宝香椿食品公司做了什么样的准备?

  张凯彦:其实没有什么屹立不败的企业,只有用心去做成的百年老店。我从步履蹒跚到小步慢行; 坚持,不渝,努力,得到了新老客户的肯定;这才使我们步步为营,客户的概念渐渐模糊 ,都成为了好友亲朋。他们都认为绿宝香椿是自己的企业,大家共同的呵护就会让我们的企业成为“百年不倒翁”。企业的操作方式是:把企业利润缩小化,经销商利润合理化,顾客购买实惠化。一定要做到顾客的频频回头化。

  中国科技财富:目前绿色食品的概念盛行,莒县绿宝香椿食品公司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和技术储备?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哪些布局?国内是否有这样的布局?

  张凯彦:就目前而言,绿色食品是种笼统的模糊的概念:它主要“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大块构成。档次也由左及右提高。公司的产品最低档次是“无公害”的,全面普及“绿色”的,高端产品一定是“有机的”。

  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准备以台湾的保健和萃取香椿为合作方向,在东南亚各国寻求更理想的香椿基地。国内市场已经是以山东为中心辐覆盖江北,涉足江南。

  中国科技财富: 未来五年或者十年,在科研和市场方面,莒县绿宝香椿食品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前景如何规划?您对未来中国的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之路的前景如何看待?

  1)产业发展迅猛。湘潭天易示范区建立之初,就将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作为示范区“3+2”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经过几年发展,形成了以湘莲加工、粮食加工、油茶加工、槟榔加工、生猪加工等为主,其他农产品加工为辅的产业体系,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快速增长。2010年,示范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产值46.82亿元,比2009年增长41%,占示范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34%提高到42.3%。二是规模企业不断增加。2010年,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3家,比2009年增加了7家,占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到了40%。有胖哥、小龙王、宏兴隆湘莲、伍子醉等8家产值过亿的龙头企业。三是精品名牌日益增多。在槟榔、湘莲等产业培育了知名品牌。有胖哥、小龙王、宏兴隆湘莲6个中国驰名商标。有小龙王、胖哥、伍子醉等19个湖南省著名商标。

  2)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示范区重视推动农产品加工的产学研互动,拥有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品企业19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荣获各类专利200余项。其中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23家,入围全省“双百工程”企业3家,“小巨人”企业3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比例40%以上。同时,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有10余家,共获得30多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部分专利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0多项工程被国家农业产业综合办公室列入国家年度重点项目,并获得专项财政补助。

  3)产业集群已具雏形。示范区采取“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成形。示范区重点培植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品牌,如以生产加工相莲为主的湘潭宏兴隆食品有限公司、以生产加工槟榔为主的湘潭胖哥食品有限公司、以大米加工业为主的湘潭新皇粮米业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0多家,占示范区企业总数的25%。示范区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支柱产业,成功实施包括肉制品、粮油、湘莲、槟榔等四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的扩张、拓展、提升、整合工作,提高了农产品加工深度,延长了产业链,扩大企业协作效应,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

  4)产业配套设施较完善。示范区发展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原则,投资规模逐年扩大。交通网络以天易、滨江、武广连接线三条大道作为突破口,拉通主次干道,大力拓展示范区框架,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拥有日供水6万吨、10万吨的自来水厂各1座,11万伏和22万伏变电站各1个,18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1座,已签约建设两个大型变电站、“川气入湘”工程、污水处理厂等设施,配套建设已基本能满足区域需求。目前,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三农产业服务大厦、城市天然气管网工程、配套管网建设和安置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配套服务业也正处于繁荣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已具备成熟的城市运转系统和良好的城市承载能力。

  5)产业信息技术效应明显。示范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积极谋求农产品精深加工行业稳健和谐发展。在当前快速发展时期,信息获取直接关系到产品民众认知度以及销售量,为此示范区和企业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多种形式,促成政企合作,建立起示范区农产品技术信息平台,农产品资源价格、渠道销售等信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推动效应。同时,龙头企业也积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行业信息资源平台,如新皇粮公司与国家工信部电子商务企推委合作,搭建的公司拥有所有权的国内唯一稻谷品类电子商务平台-中国稻谷交易网,开创先河,促使粮食产业链的上下游融合,实现产区与销区、企业与农户的对接,促进了品牌的推广和行业的发展。

  1)要素瓶颈制约发展。土地、资金、生态等是示范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首先,示范区土地需求强烈,但新增用地计划不足,缺口比较大。其次,资金方面,由于县级财力较为薄弱,向上级争取的发展资金也十分有限,投入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资金往往不足。再次,两型社会建设对示范区提出了更高的生态环保要求,由于历史问题而遗留下来的重化工业治理任务仍然艰巨。

  2)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示范区当前的体制机制仍然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人才机制、技术机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在项目申报、土地审批、财税征收等方面,拥有的行政和经济审批权仍然较小。人才机制上,管理和技术专业人才都比较匮乏。技术机制上,政府对企业技改的资金及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1)产业发展动力强劲。湘潭天易示范区作为我省“两型建设”五大示范区中唯一的县级承建示范区,县域经济政策扶持力度大,产业发展动力足。示范区已经升格为正县级单位,拥有53项市级行政管理权,有利于为客商更快更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更大力度地统筹协调县域经济发展,更大范围地整合国内外、省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形成强劲的发展动力。

  2)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近十年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2%,是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十二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虽然进一步下降,但食品消费总额仍然有较大提高,突出特征就是表现为直接粮食消费减少的同时,对加工产品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对加工消费的比例还很低。据统计,发达国家加工食品消费占饮食消费的80%,而我国仅为30%左右,潜力很大,食品消费将呈现多层次,一些营养、方便、休闲、保健、无公害食品有较大的需求增长潜力。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越来越高,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达70%以上,如美国、巴西的柑橘加工量达70%以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1)市场竞争激烈。据统计,中国目前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6000余家,涌现出了像伊利、蒙牛、双汇、华农、汇源、鲁花等一批大企业,其中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超过万余家。加上经济的全球化、以跨国农业及加工企业集团为代表的大公司的出现,必然会加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市场竞争。

  2)产业要求增高。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全面渗透,加快了农业技术高新化;农业从传统的露天种养业向工厂化种养业、微生物系列产品制造业等“白色农业”产业拓展,从陆地“绿色农业”向“蓝色农业”拓展,使农业领域扩大化;农业生产链延长,出现了产加销、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产业化经营形式;加工技术、投资比例、资源综合利用比例越来越高,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越来越完善。这些无疑将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实施项目推进机制,推动在建项目的投达产和新项目的引进、落地、开工,加强项目调度,项目跟踪,项目协调,项目服务,通过产业项目建设实现经济规模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在培植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以招大引强和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和新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

  在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基础上,依托湘莲、油茶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研发基地建设,包括研发平台、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扶持重点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大力培育省级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试点企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争取国家和省级支持,用好用足现有科技政策资源,走好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为行业关键技术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重视品牌效应,一方面努力把传统品种做好做强,把主导品牌、品种打响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在开展新品种上市中,实施老品牌、老品种带新品牌、新品种捆绑销售方式,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发展壮大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和企业。

  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构建起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BOB半岛。加快构建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产业技术链,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

  收集和农产品资源价格、市场需求、关联企业发展新动态、国企裂变重组、周边园区发展动态、最新技术、沿海产业转移等信息,使企业随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增加信息交流与互动,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进而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关联企业、同类企业相对集中发展。通过企业集中加速产业聚集,通过产业聚集推动集群发展,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独具优势的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打造特色产品加工区、农产品加工区、湘莲、油茶加工区、粮油加工区四大加工区。

  [1]和学民.拉长产业链条做足做活农产品加工[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08,9.

  [2]卢根昌.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如何实现新突破[J].兵团建设,2008,8.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成绩:科技攻关突飞猛进,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产业成长快速化,加工企业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专业化转变;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出现了一大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的实施,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必将迎来又一个大发展.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成绩斐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科技攻关突飞猛进。我国成功构建并完善了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的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在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研究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攻克了膜分离技术、物性修饰技术、无菌冷灌装技术、冷榨技术、浓缩技术、冷链技术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冷却肉、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苹果汁等一批名牌产品:一系列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玉米燃料酒精半絮凝酵母酒精发酵技术、高品质注射葡萄糖生产技术、乳制品专用大豆分离蛋白、注射型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异黄酮等研究方面、米糠稳定化技术和米糠营养素、米糠营养纤维研究方面、浓缩苹果生产技术及加工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方面、特色果品的贮藏技术方面、冷却肉和发酵肉研究方面、乳制品在转基因工程人乳铁蛋白、ESL奶(长货架期消毒奶)生产加工技术、益生菌分离鉴定及筛选、免疫乳产品开发和初乳活性因子分离技术研究等方面、五倍子在没食子酸高级酯类化合物新型脱水技术、没食子酸醛类衍生物新型催化剂和沉淀剂、没食子酸酮类衍生物还原保护技术,高纯没食子酸膜分离技术方面、松香松节油在五色松香及其酯类产品异构化技术、氢化技术,催化剂过滤器的加工技术方面均获得了技术突破。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了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学家队伍,储备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技术。现在,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烟草、纺织业、服装、皮革、木材、家具、造纸、印刷材料、橡胶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其中,包含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在内的食品工业依然占1/3强,大体上体现了食品工业在加工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地位。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目前,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九五”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以年平均8.6%的速度增长,“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15.4%左右,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近期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开始的前几年,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仍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另外,产业成长快速化。到2007年底全国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0.4万多家,比上年增加9000多家;从业人数达2225万人。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占全部规模工业从业人员的21.84%;全年实现增加值26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3.75%。加工企业规模化。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中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领军企业。全国共有龙头企业42000多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700多家,部级的龙头企业582家。如双汇、得利斯、韩伟、金锣、皓月、雨润、德大、龙大、蒙牛、三元、伊利、三鹿、汇源、大成、华龙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仅规模大、效益好,而且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目前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是由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创造的,并有效带动了同类或相关企业的发展。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仅以速冻食品为例,中国的速冻食品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数百种。就某一种产品加工来说也在细分化。例如玉米加工,目前国内已有玉米方便粥、玉米爽饮料、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玉米糖浆、果葡糖浆、淀粉糖浆、饴糖、酒精、各种变性淀粉,还有黄原胶、甘油、山梨醇、各种味素和氨基酸等20几种产品。品种结构细分化趋势表明,中国开始出现了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好兆头。加工程度精深化、加工原料专用化、加工产品方便化和功能化、质量控制标准化日益明显。由于推广了一批成熟的高新科技成果,如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灭菌、冷冻保鲜、分子蒸馏等,在提取和利用农产品中的蛋白质资源、植物纤维资源、新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精细加工等技术上有突破,使得加工精深程度大大提高,产品结构出现多样化趋势。目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约为1.1:1。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农民为加工而种养,出现了大量的专用加工品种。农业正从单纯食用农业向食用、饲用、工业用的“多元农业”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根据食品消费层次、消费时段和消费空间等方面的区分,有针对性的开发生产适应不同需求的产品,引领市场消费需求。质量标准体系正在得到完善,农产品及加工业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健全,采用GMP、HACCP和IS09000族系的企业越来越多。

  (四)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出现了一大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围绕本地优势和特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块状经济格局。如浙江的水产品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储藏与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土特产加工内蒙 古的乳品和羊绒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和番茄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玉米、大豆加工产业带,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加工产业带,中原地区牛羊加工产业带,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奶业加工产业带,环渤海湾地区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加工工业带,中南、西南地区柑橘加工产业带,沿海及重点江河湖泊流域优质水产品加工产业带,茶叶主产区优质茶叶加工产业带。很多地方在特定区域内形成了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组成的产业集群,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架构之上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动力量。农业部在确立13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不可否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尽管如此,前景依然看好。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5月11日下发《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意见提出要从金融支持和财税扶持等方面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发展,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进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基金)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等。此前中央也曾多次提出要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行财政与政策扶持,但均没有明确提出要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因此可以预计此次政策扶持将包括优惠贷款、贴息等。鼓励农业深加工企业是完善农业产业链条的关键,只有下游的生产顺畅,才能够保证农产品的收购力度。这方面的上市公司较多,如双汇发展、恒顺醋业等。

  近年来,鞍山市农业已进入了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并呈现出阶段性、地区性、季节性相对过剩的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而鞍山市农产品深加工则成为众多农产品企业的发展必由之路。众多农产品企业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走向市场、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龙头企业通过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注重标准化生产和新产品开发,具备了较强的发展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附加值,增强鞍山市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从根本上缓解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鞍山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果业是鞍山的重要产业,基础雄厚,发展迅速。鞍山的水果品种齐全,目前,鞍山特产南果梨为中国“四大名梨”之一,素有“梨中之后”美誉。南果梨是鞍山、海城地区农业的主要生产支柱,现有果树种植面积约50万亩,年产量约63万吨,年产值约12.5亿元。鞍山岫岩的特色果品有大尖把梨、金瓜梨、寒富苹果、甜瓜、草莓等,种植面积20多万亩,总产量达到6万多吨,产值1亿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的营销模式开始制约果农增收、果业增效的步伐。为降低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鞍山市政府引导果农与鞍山中通、玉福顺饮品,深山秀等果品深加工企业签订合同,使果品由单纯的包装向分级、冷藏、罐头加工等产业延伸,取得很好的效果。如今,形成了“果商进县不上山、果农进山又进市、果品下山就进厂”的加工销售模式,通过深加工使果品实现增值,为果农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总产值过低,市场未被激发。鞍山市的果业深加工企业比较少,占加工产品总产值的比率非常小,很多果业深加工产品经过广告激发市场,很快就拿到几亿元的市场份额。而果业深加工产品属于健康食品,市场空间大,但由于发展慢、营销差等诸多原因,到目前为止市场还没有被深度激发,果业制品市场份额被过分忽视,市场潜力被严重低估,此间浪费的机会以及没有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让人痛惜。

  (二)产品附加值太低。由于缺乏创新及品牌意识,导致鞍山市果业制品附加值偏低,最终形成了“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钱”的局面。单从水果的品质来讲,鞍山市岫岩县是东北较好的水果种植基地之一,这种优势其它地区不能拥有,抛去不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现在还是有部分企业不断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但是附加值同样很低,果业深加工利润小甚至成为一种共识和常识,利润小也导致很少有巨额资金对该行业的投入。

  (三)市场竞争混乱,企业多而不精。鞍山市果业制品企业不少,依靠着岫岩县这个果业丰富的地区物资,鞍山市进行果业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不多,而且都是比较小型的企业。由于缺乏真正的龙头企业,整个行业没有整体竞争力,整个市场没有被营销广告激发,各企业之间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质次价廉的产品不断伤害消费者,不断损毁行业形象,整个行业市场份额受到严重影响。

  (四)政府扶持不到位。“林果立县”方针对于行业对经济的贡献,政府有目共睹。政府有意识扶持行业发展,但是目前的结果确实鞍山市的果业深加工却没有明显的起色。应该说政府的意识及方向都没有错,但是由于在执行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力不足、远见不够、执行不善等多种原因,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总之,二十几年来果业深加工企业发展缓慢与政府是有一定关系的。

  (五)行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鞍山市深加工企业面临同样的问题,诸如企业发展没有规划,产品没有创新,品牌意识淡薄,中大型企业缺乏等。在人们日益重视健康的今天,果业深加工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市的果业深加工企业本应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原因导致了此行业发展缓慢。

  (一)把握果业生产优势,大力开发市场。鞍山市的深加工企业要加强与果商联合,通过合作,投资发展鞍山果业,提高鞍山果业的生产量。做好水果的种植、采摘、进工厂、出产品、这一过程的全程控制,保证质量最优、成本最低。果业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所以我们要积极宣传产品,让百姓都了解我们的产品,这样才能进一步开阔市场。有能力还要走出省、走出国,充分利用多元化市场。

  (二)提高生产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树立品牌理念。果业产品的生产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科技推广,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同时对于员工也要进行技术培训。切实增加技术生产资金投入,生产投入资金采取“企业自筹,政府扶持、信贷支持、引进外资”等办法,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增加科技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在产品的品质,包装等方面都要加入技术含量。大力创立品牌,增强品牌意识。树立龙头品牌榜样,利用品牌效。

咨询热线:0551-63681979
LINK 友情链接: 百度
Copyright © 2012-2023 BOB半岛·(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1020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