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51-63681979

基地展示

农产品分bob半岛官网平台析精选(九篇)

发布时间:2024-06-09 01:57:43

  bob半岛官网平台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是我们生存的必须品,而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这便说明了务农所带来的效益越来越少,而究其本质,并非全归因于天灾,更多的问题是出在了渠道上,中间渠道商压低收购价的同时也抬高了售价,这种行径不仅仅损坏了农户的利益也造成当地市场价格失真,如今我们更应该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不然农产品市场将会。

  销售公司能集中农产品,增加农产品保险和加工等增值服务的可能性并缓解”农户”与“市场”间的矛盾;但从实际运作上却发现以下问题:风险高而且存在行政干预。

  专业市场的销售方式具有以下优点:销售集中,利于分散性和季节性强的农产品销售,为及时集中分析并处理市场信息提供了条件,并及时做出反馈;但专业市场存在着诸如市场管理矛盾突出,市场体系不健全,税收管理标准不一,市场配套的服务设施不够健全。不能够有效地去实现市场功能延伸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网络销售的渠道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农产品生产地区的供给情况,有着信息传递量大、信息交互性强的特性;但从大范围来看网络锖售还有困难,农户的网络基础薄弱,网络知识普及率低下。

  “顾客让渡价值”这一概念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每个顾客在购买任何产品时,总希望能够把有关的成本包括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等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又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如此看来,将其利用于农产品行业中来,保证卖场清洁卫生,精美的包装,美观的店面将能够更多的吸引到顾客的眼球。

  农产品通过农户一专业市场一批发市场或者农户一销售公司一消费者的方式销售,交易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相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水果、蔬菜等新鲜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损失率一般在5%以下,而我国新鲜农副产品的物流环节损失率超过25%。在维护品牌、争取消费者面前,连锁专卖把生产者和商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倒更利于维护渠道成员之间和谐关系。连锁专卖运作相当简单,成本又低,商能根据市场提供的信息及时地要求农户做出调整。

  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客观上的要求是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更为科学的整合、改造与完善,农贸市场的衰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超市相对农贸市场来说,有着客流量多、销量大、商品附加值大、获利空间大的好处。当然bob半岛官网平台,农产品进超市不能够一蹴而就,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食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在经历苏丹、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故后,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开始不断在提高,只有质量和安全都达到标准的农产品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如果想进入超市,农户们必须拿出质量过硬的农产品。其次,产品包装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农产品是否能够顺利进入超市。现如今小包装、防污染、较耐用、图案设计精美更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

  利用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最起码需要两个基本的要素:基础设施、市场。从基础设施方面来看,全国性的农产品网络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国家发改委2004年安排了国债资金4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建设,2005年又使用国债资金4亿元支持119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系统建设。如此看来,农产品采用电子商务这样的销售方式不仅仅是在对传统交易方式做有益补充,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供求双方提供一个平台,借助于网络的优势,信息能够以更加快速、直接、有效的方式传递,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证农产品质量,也能促使供求双方获得切实的利益。

  市场是任何产品营销渠道的载体,农产品当然也不例外,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是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的重中之重。在市场的投资建设一开始便应该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做到产权明晰、管理科学。加强市场信息化管理,促进信息的自由流动,引入发达国家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交易程序,保证市场交易公平、公正和有序的进行。针对不同的农产品研发相应的产销、保鲜、包装、物流运输,将整个体系完善起来,促进整个渠道组织的整合,实现销售渠道的组织化创新。

  就当今社会看来,农产品市场价值链的延伸,不仅利于寻找农产品在营销渠道中新的利润增长点,更能有效地去减少销售渠道的环节,稳定并降低市场的价格。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同时也降低了由于人为、自然灾害造成的高成本的风险,保护了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通过各项对农产品保鲜、运送技术的开发,延长流通半径,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农产品的流通,更能够满足区域之间的需求,加上销售渠道上的调整,并加以拓宽,扩大渠道辐射区域将成为可能。同时,注重先进技术与生产运作相结合,促进农户进入市场。通过搭建高效且快捷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能够紧密联接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平台,把零散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使市场供求信息能够快速地传递,从而为农业生产、流通、加工、销售提供全面而持续的信息。

  农产品从种植、收获、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直至到人们的餐桌上,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在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只有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防范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当前情况看,农产品质量问题主要来自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

  (1)农业生产资料存在质量问题。近年来劣质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劣质农业生产资料坑农事件频频发生,不仅造成农产品减产甚至绝收,而且由于化肥、农药等本身的质量问题而导致农产品质量严重下降。

  (2)农业生产资料使用不当。农产品生产过程需要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必需生产资料,而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使用不当就会导致农产品化肥、农药残留超标或其他质量问题。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化肥、农药残留可存续时间都比较长,不仅影响当季产品质量,还将严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后续产品污染。

  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需要经过自然生长过程,其赖以生存的大环境由土壤、水和气候等要素构成。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采掘业的飞速发展,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自身形成的化肥、农药残留污染,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比如2010年海南水胺硫磷污染就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灌溉用水。

  农业是与自然气象条件高度相关的产业,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与自然界博弈的过程。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各种自然灾害频繁,自然灾害对农业的破坏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影响质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人们消费食品的习惯逐渐由初级农产品为主向加工食品过渡,目前加工食品消费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食品加工过程,因加工设备、加工工序与加工技术落后,不合理和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色素等都将产生加工过程的污染,影响食品的质量,严重的形成有毒食品。

  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餐桌需要经过收获、包装、储存与运输等多道工序,在这过程中,由于收获时间掌握不好与遭遇不好天气,或使用不合格的包装材料,或储藏不当,或不合理的装运等等,也会造成产品腐烂变质或被污染或造成破损等产品质量问题。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监管属于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很难形成综合协调的管理制度。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职能分解在农业、粮贸、卫生、工商、质监、药监、商检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又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构,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各监管部门之间往往因缺乏协调难以做到密切配合,使监管效率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监管职权划分不明确。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和执法主体责任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导致地区与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监管就难以完全到位,导致纵横监管效率都不高,甚至失灵。

  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要经过包括生产(种植和养殖)、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环节,从农田到餐桌,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对食品的污染。但目前我国对农产品还没有建立起像工业品那样严格的生产、加工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而且基于农产品生产的特性,就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监管措施也很难做到对全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实行全面监控。

  我国虽已颁布实施包括《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并且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产地、生产、包装和标识以及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均做出明确规定,但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和执法不严,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频频亮红灯。最近出现“速成鸡”事件说明了我国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存在监控不力等严重问题。

  我国对农产品监管主要靠乡镇一级监管机构,而乡镇一级监管机构的监管技术和手段都比较落后,乡镇监管机构现有的监管设备和技术就很难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一方面,目前检测用房以及督导、巡查、抽样、办公的设施设备还没有全面覆盖所有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日常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也不完善,很多地方有关人员基本支出和业务工作所需经费无法得到支持。总之,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都难以满足实际监管工作需要。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整体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主要在于:(1)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绝大多数农民缺乏接受和使用现代先进产储运农业生产技术的文化素质和经济能力,产品技术含量低,难以达到较高质量标准,并且产品质量不稳定;(2)农业生产仍然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种植规模小、种植品种杂,防抗病虫害能力低,难以保证产品的高品质;(3)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贫困和边远山区,农业生产仍然主要是靠天吃饭,防抗旱涝灾害能力较弱,特别是近几年旱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

  中国农业生产经营者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分散经营和小农意识等因素使大部分农民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只要产量不顾质量的思想很普遍。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产量高品相好,能吸引消费者购买就行,容易忽视产品质量,尤其是直接出售给消费者的农产品,如果监管不能到位,产品质量更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广大消费者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快速提高,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并没有达到工业品质量安全意识的高度。大多数消费者缺乏鉴别农产品质量所必需的基本知识,难以形成通过消费者自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去倒逼和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觉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

  目前大多数农产品不可能像工业品那样出厂前都经过检验,并标明质量标签,而农产品的内在质量比如农药残留等又看不见摸不着,消费者凭肉眼和手感根本没有办法辨别,更没有能力去检验,而且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危害后果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时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损害累积才能显现出来,这种危害后果延期发生的特性,减弱了生产者的责任感和关注度,消费者也容易忽略。因此,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根弦都难以绷紧。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关系到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农业长远发展和农民增收,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就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各地应当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实施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及农业等有关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本地区的正确适用。

  (1)建立和健全监管制度。各地监管部门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安全制度以及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监管部门的监管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本地区的正确适用。

  (2)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对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包括农户、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批发市场等不同的生产经营主体要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3)加强队伍建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与技术支撑。

  (4)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力。 要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负责相关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主动与卫生、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联系协作,建立健全沟通渠道,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有关部门要增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源头治理。针对农业生产资料存在的质量问题和不当使用问题,各地要将源头治理作为重点。第一,要规范农资使用标准确保农资正确使用。不当使用农资是造成农产品质量问题重要因素之一,规范农资使用就可以极大降低农产品被污染的机会,从而提高其品质。首先要明确规定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使用标准,适用对象,确保其恰当使用;其次,由于是许多农民因文化素质低等多种因素,根本不了解化肥农药等农资的正确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而不能正确使用农资。乡镇农业管理部门要承担起培训的职责,加强正确使用农资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农民正确使用农资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农资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资安全使用制度,保证农资安全使用。第二,对违规使用禁用材料或药剂的行为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第三,要加大农资打假力度保证农资质量。针对劣质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劣质等农资事件频发的状况,一要加大农资打假力度,加强农资市场整治,促进农资市场生产经营秩序有新好转;二要狠抓农资大案要案严肃查处,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推动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严防劣质农资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2)实行全程监控。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开展产地安全监测,加强监督抽查和生产指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和加强全程监控制度,实行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生产与流通全过程质量监控,要鼓励并督促生产者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使质量形成过程有据可查并接受监管。

  (3)推行标准化生产。各级农业管理部门要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宗旨,在保证农产品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安全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引导、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与此同时,政府要鼓励发展优质农产品,通过政策扶持和支持优质农产品项目。

  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严厉惩处,加重处罚,极大提高其违法违规成本。尤其是对恶意违法违规行为,有一件查处一件,一查到底,一经查实依法严肃处理,严防由于违法违规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各种灾害是农产品质量降低的原因之一,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条件差异大,每年各地都将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对农产品质量影响很大。要避免或降低灾害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必须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灾害类型和发生程度建立和完善农业防灾体系:(1)加强农业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建设;(2)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标准粮田建设步伐,提高耕地的防汛抗旱能力;(3)加快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及乡镇农作物病虫监测点建设;(4)加强防灾减灾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处置突发重大农业灾害的能力;(5)深入开展农情调度,搞好抗灾救灾报灾工作;(6)选育储备具有良好抗灾性能的农作物新品种;(7)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技术方案,为有效地防灾、抗灾、灾后生产自救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确保受灾不降低产品品质。

  对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要积极引导,加强其内部质量安全管理,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其质量安全意识,促使其自觉提高产品质量。对消费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消费能力。

  [1]王玉红.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途径探讨[J].现代农业,2011,(9).

  随着国家“十五”、“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总量上看,到2008年底,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奶类等已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已具备年生产5亿吨粮食、5亿吨蔬菜、7000万吨水果、7000万吨肉类、3500万吨水产品、2500万吨禽蛋、2000万吨油料、1800万吨奶的生产能力。加工原料的日益丰富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①

  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加工水平低、损失多 ;产业链原料供应和加工环节脱节、原料供应质量差、专用原料少等多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认真、细致地研究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的类型,以及各种类型产业链每个环节的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以及政策措施。

  目前对产业或产业链的分析主要有3种方法,即微笑曲线、价值链理论和SCP分析框架。

  从微笑曲线分析来看,曲线两端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经营等环节附加值最高,曲线最下端的原料生产附加值最低,加工环节次之。因此,不少学者认定农产品价值链的两端各环节为战略环节,提出积极发展曲线两端的战略建议。②但是,从农产品价值链或从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来看,原料生产既是附加值最低的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瓶颈环节,因此,目前来看,该环节是只能加强,不能忽视的战略环节。农产品加工环节情况与此类似。

  波特的价值链较偏重于以单个企业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的价值链活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可能的连接以及企业从中获得的竞争优势。③

  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建立的SCP分析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该框架的主要原理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了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④SCP分析框架描述的市场和企业应该是同业市场和企业,即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该企业涉及两大类市场即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而产业链,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经营主体既有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商,提供农产品加工原料的农户、基地,又有加工企业、销售商和超市等,显然其经营主体已超出了SCP分析框架的范围。从经营主体所处的市场来看,有组织原料生产和销售的农资供应市场,有为组织产品加工的原料供应市场,有从事产品收购和销售的初级农产品销售市场、深加工产品销售市场等,其涵盖内容也超出了SCP分析框架的范围。因此,SCP分析框架对产业链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运用传统的产业分析方法对产业链,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进行分析,明显存在不足或局限性,因此,笔者将SCP分析思路引入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分析之中,并对其进行改造,建立新的针对产业链的CCP分析方法,即:链(Chain)―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

  模型的基本含义是:产业链的类型决定链上各主体的行为,链上各主体的行为决定自身以及整个产业链的绩效。

  按照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以及链条的长短,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链条可分为:简单加工处理鲜活类链条,初加工类链条,深加工类链条,精深加工类链条等。运用CCP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如下。

  (一)简单加工处理鲜活类链条,主要包括:新鲜蔬菜、鲜肉、鲜鱼、鲜蛋和鲜果

  (1)产业链特点(C)。生产环节:农户生产和基地生产并存,而分散的农户很多。加工环节:技术要求简单,加工企业规模小、农户多。销售环节:批发商、零售商、超市、农户并存。消费环节:高中低消费者并存,数量多。

  (2)产业链主体行为(C)。加工企业对农户和其他原料生产者、销售商的垄断受到限制,销售商对原料生产、加工企业、消费市场的垄断同样受到限制,因此整个产业链呈现出完全竞争的态势。

  (3)产业链绩效(P)。农产品的性价比、链上各主体的利益分配比较均衡和合理。但是,产业链整体效益低,价值增值少,产业链竞争力弱。

  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机械耕作,投入技术,大量生产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

  (1)产业链特点(C)。生产环节:农户生产和基地生产并存,而分散的农户很多。加工环节:技术要求简单,加工企业规模小、农户少。销售环节:批发商、零售商、超市、农户直接销售少。消费环节:中低消费者并存,数量多。

  (2)产业链主体行为(C)。出现了加工企业对农户和其他原料生产者的垄断,销售商和超市对加工企业的垄断。

  (3)产业链绩效(P)。销售商或超市、加工企业、农户、基地等利润状况。在初加工农产品中,加工企业、农户利润微薄,而销售商、超市利润较高,这是国内的目前的普遍现象。

  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大力支持发展乡村加工企业,已经上规模的初加工企业应该积极向深加工发展。

  (三)深加工类链条,如优质粮油、脱水蔬菜、普通奶制品、普通方便食品、大众服装、普通家具用具和中档饮用茶等

  (1)产业链特点(C)。生产环节:农户生产和基地生产并存,而分散的农户较多。加工环节:技术要求高,加工企业规模大、深加工企业少、农户没有加工能力加工。销售环节:主要是加工企业、超市、零售商并存,农户没有销售。消费环节:高中档消费者并存,数量较多。

  (2)产业链主体行为(C)。深加工技术要求高、企业规模大、数量少,加工企业处于对农户和基地的绝对垄断地位。在销售市场上,加工企业、零售商、超市并存bob半岛官网平台,但是,加工企业相对较少。消费者多属于中高收入群体,他们比较注重产品的品质,而加工企业处于相对垄断地位。

  (3)产业链绩效(P)。由于产品技术含量高、品质好,消费者比较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产业链的整体效益较高。处于产业链上的加工企业、超市(销售商)、农户(基地)等各环节均有利可图。

  大力发展基地生产,努力培养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做大做强加工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引导商业企业积极向加工业延伸;促进加工环节的竞争,促进加工企业逐步向精深加工业发展,深加工企业以低成本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四)精深加工类链条,包括高档方便食品、高档奶制品、保健食品、高档服装、高档家具用具、卷烟和高档饮用茶等

  (1)产业链特点(C)。原料生产环节:主要是基地生产。加工环节:技术要求很高,加工企业规模很大、加工企业很少。销售环节:加工企业、超市、零售商并存。消费环节:属于高档消费、消费数量相对较少。

  (2)产业链主体行为(C)。精深加工企业掌握先进或独特的工艺,他们控制原料基地,有自己的品牌,少数加工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制定市场价格,加工企业多数都有自己的专卖店等自建销售渠道,在产业链中,他们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3)产业链绩效(P)。由于产品技术含量很高、品质优,消费者愿意支付高价格,产业链的整体效益高。一般情况基地或农户有利可图,销售企业的利润在平均利润率以上,但是加工企业攫取了大部分利润,整个产业链利润增值高,竞争力强。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注重绿色、环保产品生产,建立国际品牌,做好国际品牌的营销。■

  ①邱丽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J].经济纵横,2008(9):81―83。

  ②桂寿平、张霞,农业产业链和U行价值链的协同管理探讨. 改革与战略,2006(10):79。

  ③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6―58。

  自1972年12月,中澳正式建交之后,两国的经贸合作路径不断拓宽,水平逐年提升。截止到2008年,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伙伴,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出口目的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在货物贸易上,中国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货物贸易额占澳大利亚货物贸易总额的15.1%。期间中澳两国农产品贸易虽有波动,但贸易总量呈上升趋势,自1996年起,双边的农产品贸易年均以9.97%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澳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5.37亿美元,其中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农产品为9.84亿美元,中国向澳大利亚出口的农产品总额为5.53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的将快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使得我国在各种农产品的进口方面大大增加。可以预见,未来中澳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仍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日益关注。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差异品的交换及中间品的交换,也就是在某一时期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种同类产品。与强调比较优势等的产业间贸易不同,它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偏好相似性、需求多样化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等有着密切关系。[2]就中澳农产品双边贸易而言,各位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中澳农产品贸易整体而言产业间贸易占优势,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双方农产品贸易互补的特征明显。但对中澳各章节农产品进行产业内贸易研究的较少;另一方面,结合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做实证分析的很少,故本文将按照HS体系的细分农产品目录,在测算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基础上,分析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并对影响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将以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基础,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衡量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直观地反映一国产业内贸易的现况。本文选取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进行分析,指标如下:

  i指中国农产品贸易行业中第i个农产品行业,以Xi和Mi分别表示其出口和进口;当此值越接近1,则表明该类农产品贸易模式越倾向于产业内贸易,越接近0表示该类农产品贸易中产业间贸易越重要。一般情况下,GLIi0.5时,产业内贸易占优势;GLIi时,产业间贸易占优势。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网站以及联合国的商品贸易统计数据数据库(UNCOMTRADE),农产品具体分类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HS1996准则。其中HS01到HS24以及其他部分章节为农产品的商品目录,据此得出各章进出口农产品数值,选择年份为1996至2008年。

  当前,新疆正处在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面临历史性重大机遇。新疆的发展要追赶全国发展的步伐,要实现自身的跨越,首先要加速推进新疆农业化,而农业品牌化正是新型农业化的重要内容。

  新疆具有市场开拓潜力和突出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资源达几十种之多,诸如棉花、哈密瓜、香梨、葡萄、大枣、干果等在全国均有一定知名度。近几年来,新疆推出“白”“绿”“红”特色工程的建设。“白”则指特色棉花;“绿”是指以优质的香梨为主的绿色食品基地;“红”是指以番茄为主的食品加工业。

  新疆的“白色”产业主要指棉花产业,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和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到目前为止,新疆已经拥有了“锦牌”“银辉”“叶尔羌”“沙枣花”“凯欣”等17个全国知名棉花品牌,其中“锦牌”棉花在2000年~2005年连续5年荣获全国知名品牌棉花金奖,被称为“中华第一棉”。2009年6月,“天彩”彩棉和“银力”棉花更是史无前例地入选了中国驰名商标。但是,目前新疆棉花主要用于粗加工,半成品多,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

  新疆目前已建成以地区命名的特色林果业产业基地,例如:阿克苏地区的葡萄、杏、苹果、核桃、红枣、香梨基地,喀什地区的杏、苹果、核桃、红枣基地,和田地区的皮亚曼甜石榴、葡萄、杏、苹果、核桃、红枣基地,伊犁州地区的苹果基地,吐鲁番地区的葡萄基地,巴州地区的红枣基地,哈密地区的红枣基地等。基于产业基地的建设,新疆已形成部分区域品牌,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鄯善县的木卡姆石榴,阿克苏的红枣、核桃、苹果,哈密大枣、库尔勒香梨等。

  新疆的“红色产业”包括红花、番茄、枸杞、红辣椒、草莓、玫瑰、胡萝卜等。其中红花、番茄、枸杞被称为新疆“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新疆许多地方适宜种植番茄,总产量高达200万吨。新疆是我国甚至亚洲最大的枸杞生产基地,著名的品牌有“沙山牌”枸杞。而新疆的红花以吉木萨尔县红花产业基地的“庄子红花油”“精品红花醋酱”较为出名。但新疆枸杞和红花主要以卖原料和初加工为主,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比较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品牌效应仍然没有很好发挥。

  从宏观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国家重要的优质商品棉、商品粮、特色林果和畜牧业四大基地建设,东部发达地区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向新疆战略性转移的趋势及自治区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举措等都成为推动农产品升级的有利保障。从微观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人们更多关注农产品的营养性、安全性和保健性,农产品品牌对人们购买行为的指导功能增加。

  当前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成为新疆农产品品牌向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壁垒。由于新疆的农产品种植、加工、运输等环节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所制定的环境标准,这将使新疆外贸出口市场面临萎缩的可能。另外,新疆的农产品大多是地域性的,带有明显的属地特征,而美国的农产品品牌大多是企业性的,大都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所以新疆农业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建立品牌防火墙将面临非常艰巨的挑战。

  新疆地域辽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优势,造就了上千万亩的宜棉区;还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优质水果宜种区——环塔里木水果带,拥有独特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另外,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类型多样而独特的生物资源,诸如棉花、甜菜、啤酒花、番茄、枸杞、葡萄、瓜果、绵羊毛的质量优异,享誉世界。同时,新疆特色的地域农产品品牌的推广需要借助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而新特的地域文化最适合作为新疆农产品品牌文化资源的独特而响亮的地理标签。

  首先是区位劣势。远离出海口,不利于农产品出口;远离交通运输主干线,运距长,运输成本高,很难和当地产品竞争;其次是市场体系劣势。新疆的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市场观念落后,品牌意识不强,导致新疆农产品品牌的创建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三是行业协会劣势。目前新疆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产品行业协会还很少,一些行业协会主要靠政府扶持,业务范围仅是引入新的品种,指导生产,尚没有成为独立运作的具有生产、流通、组织职能的经济组织。四是人才劣势。新疆品牌策划与营销人才缺乏。广告商只能做适于区内的广告创意,而无法满足全球市场。

  各地应积极构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在新疆农业生产已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的基础上,各地应因地制宜,注重开发名优产品,优先培育十余种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形成全疆具有一定规模的棉花、香梨、葡萄、哈密瓜、加工番茄、杏、油葵、红花、啤酒大麦和石榴等十大主导产业,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

  在依托自然资源的同时,还要利用好当地的历史、文化等资源,以增强品牌的文化品位,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利用早已渗透于消费者情感中的人文地理标签所映射的文化,高效、快速地激发起形象感知主体的联想。应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本地的资源优势,研发生产出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变地区优势为地名品牌。

  “准备经营,商标先行”,地域品牌一般由众多的企业共同使用,因而品牌质量认证和质量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增强新疆农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就必须强化原产地保护意识。农产品地域品牌除了应注意一般性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如产品品质标准、标准证书、保证书等)外,还应特别注重产品保真认证和产地认证,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微分博弈;最优决策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是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增加了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难度,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农产品的信任品特性使得消费者很难准确地判断出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分散的农户在利益驱动下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本文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考虑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质量行为,基于微分博弈模型bob半岛官网平台,分析比较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和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中的最优决策和利润,并给出双方质量行为协调中供应链总利润分配系数的取值范围,以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与消费者的多赢目标,有效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供应链模式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本问题描述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为理清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质量行为的协调,研究对象仅考虑由一个龙头企业和一个合作社组成的二级农产品供应链。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为龙头企业提供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对购来的农产品进行检查,再加工提供给农产品终端需求市场获取利润。根据合作社生产规模特点,假设合作社中的农户是同质的,即具有相同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行为是指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为了改善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一定的标准,开展一系列质量安全管理的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合作社的质量行为影响,在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质量主要是取决于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质量行为的协调程度。

  可以得到合作社最优质量行为F*、F1*与利润分配系数?姿的关系(见图1),龙头企业最优质量行为L*、L1*与利润分配系数?姿间的关系(见图2)。

  从图1可以看出,当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分配系数?姿处于0和1之间时,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合作社的质量行为是一条水平线,其数值保持不变,而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合作社的质量行为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随?姿的增大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合作社的质量行为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优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Q策模式的质量行为,即0≤?姿≤1当时,均有F*≥F1*。这说明为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合作社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加规范自身的行为。

  从图2可以看出,当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分配系数?姿处于0和1之间时,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保持不变,而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优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质量行为,即当0≤?姿≤1时,恒有L*≥L1*。这说明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龙头企业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对比图1和图2可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优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的质量行为。

  将参数值与不同的?姿值带入合作社获得总收益的分配系数?姿值时,可以得到相应的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及农产品供应链的最优收益值。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当0?燮?姿?燮1时,恒有V*>

  V1*,即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和1之间时,协同合作模式中供应链的总利润大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当0?燮?姿?燮0.4时,有VF*?燮VF1*,VL*?叟VL1*,即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到0.4之间时,协同合作模式下合作社的总利润小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龙头企业的总利润大于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当0.8?燮?姿?燮1时,有VF*≥VF1*,VL*≤VL1*,即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8到1之间,协同合作模式下合作社的总利润大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龙头企业的总利润小于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当0.4?燮?姿?燮0.8时,有VF*≥VF1*,VL*?叟VL1*,即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8到1之间,协同合作模式下合作社的总利润大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利润,龙头企业的总利润大于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达到Pareto最优。

  从图3可知,当0?燮?姿?燮0.4时,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合作社的最优收益曲线位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合作社最优收益曲线时,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合作社的最优收益曲线位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合作社最优收益曲线之上。说明只有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4到1之间时,合作社在协作决策模式下的最优收益高于在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最优收益。

  本文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考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质量行为,基于微分博弈模型,分析比较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和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最优决策和收益,总体来说,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均优于龙头企业主导下的决策模式下的质量行为。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的最优总体利润大于龙头企业主导下的Stackelberg的最优总体利润。当二级农产品供应链利润分配系数时,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质量行为达到协调状态,即在该条件下,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分配方案能同时满足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在合作模式中的各自利润大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各自利润,对于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利润来说,协同合作博弈是Pareto最优。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加快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供求体系,提出以下建议:①政府和媒体要加强宣传质量安全农产品理念,提高消费者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需求,通过增加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来促进质量安全农产品的供应;②加大产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双方质量行为协调的导向作用以及促进双方质量行为协调的发展进程;③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作用,尤其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效地组织分散农户进行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产品供应链整体最优。

  [1].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8).

  [2]刘英华,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纵向一体化: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4).

   基于物联网的RFID农产品溯源标签的优化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分析 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分析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追溯系统设计 农产品溯源的想象空间 物联网交易中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探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甘肃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控制现状及建议 基于RFID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系统应用研究 湖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实证分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镇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现状分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探析 农产品安全催生追溯体系发展 基层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探讨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 农产品溯源技术在新疆的应用现状分析 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分析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 林学贵.日本的食品可追溯制度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2(2):38-42.

  [9] 修文彦,任爱胜.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发展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增刊1):23-25.

  [10] 许靖波,邓后勤,周华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24-28.

  [11] 徐成德.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实践与借鉴[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9):19-22.

  [12] 刘尧,高峰,徐幸莲,等.基于RFID/EPC物联网的猪肉跟踪追溯系统开发[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6):49-52.

  [13] 龙伊,陈新文,温希军,等.物联网技术在畜产品中的应用[J].物联网

  [14] 颜波,石平,黄广文.基于RFID和EPC物联网的水产品供应链可追溯平台开发[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 (15):172-183.

  [15] 郭曼,朱海i,郦晶.基于数据网格的RFID农产品跟踪与追溯系统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11):101-104.

  [16] 黄庆bob半岛官网平台,崔超远,乌云.应用于农资产品溯源服务系统的物联网技术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22(1):44-47.

  [17] 黄华梅,杨宝祝,邢斌,等.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的图形组态软件多源异构数据处理[J].农业工程学报,2009(增刊2):308-313.

  [18] 赵春江,韩佳伟,杨信廷,等.冷链物流研究中的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技术[J].农业机械学报,2015,46(3):214-222.

  [19] 王祖乐,宋波,肖瑜,等.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的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1,26(1):77-80.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社会越来越需求发展更环保的可持续经济[1]。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农业领域的重要目标[2],也是中国现阶段以及未来农业的战略选择。农户采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可持续生产方式生产可持续农产品是农业可持续的核心内容,而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则对农户采用可持续生产方式生产可持续农产品具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看重产品的生产对环境的保护责任[3],表现在对环境友好农产品的溢价购买上[2,4-6]。

  可持续农产品是农户采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方式生产的环境友好型农产品。生态标签是产品经过认证后而加贴在产品上的以证明该产品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方式生产、加工、消费和处置的产品。在产品上加贴生态标签的作用是向消费者提品的环保信息,帮助关心环境的消费者作出购买选择,以解决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达到通过消费引导和激励生产者采取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方式。

  从目前国际上看,各国在各个生产领域包括农业领域都在推行与生态有关的标签制度,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就农业领域来说,各国推行的与生态有关的标签及认证标准也各不相同。各国与生态有关的标签农产品在推动本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中国目前与生态有关的农产品标签认证主要有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但是我们认为,这些产品标签认证并不有利于实现中国广大农户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的广泛采纳。原因表现在:(1)中国有机农产品的认证采用国际标准,强调环境保护和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其标准过于严苛,商家在进行促销宣传和消费者进行购买时往往重视其食品安全属性,而忽略其环保属性;(2)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要是针对食品领域,重点强调其食品安全属性;(3)这些产品的认证标准,虽然都规定了具体的生产做法,且这些做法对生态环境有益,但并不能保证这些做法会改善生态环境;(4)可持续农业包括一系列的生产措施和方法,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差异,所适应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措施和方法也会不同。显然,没有因地区生态差异而变化标准的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签认证不适合作为证明农产品可持续的生态标签认证,即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标准应该比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标准更加灵活。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目前在农业领域缺少一种针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和体系bob半岛官网平台,从而缺少一个针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市场。这显然不利于消费者对农业领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对消费者生态消费行为的培养和提升。对农户来说,由于缺失一个消费市场导向,农户也会缺失采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方式生产可持续农产品的动力。

  由于国际上关于生态的认证标签种类众多,因此,国内外学者们针对这些标签认证的农产品的消费研究也较多[2,7-9]。国内学者主要针对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0-13]。确切地说国内学者主要研究的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属性的消费行为,而非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环保属性的消费行为。国内学者就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环保属性的消费行为的研究鲜见于文献。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调研,利用假设市场评价方法,调研消费者对采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方式生产的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意愿,即研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环保属性的消费意愿,并利用调研数据建立Logit模型,进而分析影响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消费意愿的因素,以分析中国建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体系以及消费市场的潜在可行性,并为政府制定有效政策引导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从而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户采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方式,为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分析依据。

  笔者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计划行为理论由Ajzen[14-15]在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市场营销学中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消费者对消费行为的态度(Attitude);消费者的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即消费者在采取消费行为时对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的认知;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即消费者所感受到的对自己消费行为的可以控制的程度。笔者主要研究的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结合中国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消费者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的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纳入模型进行分析。

  消费者的个体特征(年龄、性别、收入以及受教育程度等)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信念,间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态度、主管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而最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国内外学者对消费者的消费研究均把消费者的个体特征纳入模型进行分析[16-18]。假设消费者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愿意购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原因是,消费者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环境问题和农业可持续信息的搜集能力和认知理解能力越强,同时,较高的收入,使得消费者的环保消费行为不会受到财力的制约;年龄越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越愿意购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性别对消费者购买可持续农产品的意愿的影响方向则未知。

  消费者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态度,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意愿。Grunert and Juhl[19]的研究发现,消费者对环境越关注,越愿意购买可持续农产品。本文假设消费者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越高,越愿意购买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产品。

  由于当前中国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体系还不完善,消费者常对加贴在农产品上的各种标签认证持怀疑态度。因此,国内学者对于标签认证食品的消费者消费意愿的研究,常把消费者对标签认证的信任程度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引入模型[13,20-21]。由于中国目前尚未有针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在此,我们假设消费者对于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是信任的,而不把该因素引入模型进行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产品外部线索指与产品自身属性无关的外部因素,如价格等[22]。在中国消费者收入还不高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对产品的价格比较敏感。我们假设价格越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便降低。

  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2年3月对日照市150名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调查选取日照市两家最大的超市――银座和新玛特,采用了随机访谈的调查方式。研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假设市场评价法 (Contingent Valuing Method,CVM),即对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某种产品,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描述该产品的具体情况,形成一种假设的市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研究消费者在假设市场里的消费行为。 (二)模型设计

  以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购买意愿(愿意购买和不愿意购买)作为因变量(y),将消费者愿意购买取值为1(y=1),将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取值为0(y=0)。因此处因变量为二分离散选择变量,故采用Logit模型进行分析。

  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对消费者可持续农产品的购买意愿的影响是显著且正向的。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更容易获取关于环境问题和农业可持续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并对其给于较高的认知和理解,更愿意通过购买可持续农产品以促进农户采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方式,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由此也证明了,消费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影响并改变其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使其向着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显著且正向影响着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购买意愿。认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可持续农产品。

  价格对消费者购买可持续农产品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且方向为负。说明可持续农产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

  可持续农产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当可持续农产品比常规农产品溢价0%~5%时,有81%的消费者选择购买可持续农产品,而在溢价10%~30%时,有60%以上的消费者选择购买可持续农产品,当溢价达到50%以上时,则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大幅度减少。

  除了价格因素外,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和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也显著且正向影响着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购买意愿。

  我们认为,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中国建立起采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生产的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和体系以及消费市场是可行的。要建立起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首先需要尽快建立起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标准,对于符合标准的,给于认证,加贴生态标签。由于各地的生态特点不同,决定着可持续农业生产的标准建设应有地区差异。另外,中国目前分散的小农户农业生产方式,极不利于可持续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行、认证和监管,这需要加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业组织化生产,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农户”、“农业企业+农户”或“村委会+农户”等生产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认证。

  为提升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多种渠道向消费者普及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并做好可持续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引导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并逐渐形成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消费的义务观。(2)创新技术,降低可持续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其市场价格,提升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意愿。(3)本文的假设前提是,在假设的可持续农产品市场里,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是信任的。但从目前国内众多学者的调查研究看,消费者对产品认证的信任程度并不高[23-24]。因此,政府在建立起可持续农产品的认证制度和消费市场后,应规范可持续农产品的认证体系并加强监督和监管,提升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生态标签认证的信任程度。

  [10]靳明,赵昶.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8(5):44-55.

  [11]曾寅初,夏薇,黄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与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分析[J].消费经济,2007(2):38-42.

  [12]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的态度、认知和购买行为分析―基于浙江省城市和城镇消费者的调查统计[J].中国农村经济, 2004(11): 44-52.

  [13]周应恒,霍丽胡,彭晓佳.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53-60.

  [18]尹世久,吴林海,陈默.基于支付意愿的有机食品需求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8(5):81-88.

  [20]陈志颖.无公害农产品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1):68-75.

  [21]陈雨生.消费者对认证食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 2011(3):121-128.

  [22]冯建英,穆维松,傅泽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 2006,(11):7-9.

  中国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562.9亿美元,是1988年的3.4倍;外商直接投资农业金额29.8亿美元,是1988年的13.5倍,但比2004年降低了44.6%。农产品贸易品种由以粮食为主,拓展到粮食、蔬菜、水果、花卉、肉类、水产品和部分农产品加工品;出口范围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到欧美、中东、非洲和大洋洲等农产品主要贸易地区。对外农业交流与合作从一些传统友好国家发展到亚洲、非洲、拉美等许多国家,推动了我国农作物品种、成套技术和设备的出口。

  从进出口看,韩国是一个农产品进口大国,而且增加速度很快。以当年美元价格计算,1970年农产品进口值为3.5亿美元,1997年为76.2亿美元,2004年为130.7亿美元,34年来增加了37.3倍。但由于同期非农产品的进口增长速度更快,农产品进口在全部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下降到了5%左右。韩国也出口少量的猪肉和特种农产品,1970年韩国农产品的出口总值为5500万美元,占整个出口总值的6.l%;1997年农产品出口总值增加到15.l亿美元,但在整个出口中的比重却下降到1.1%。

  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相应的结构调整,这必然会反映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变化上。一般来说,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就业和外贸中的份额减少以及恩格尔系数下降是一个国家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重要特征。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从上述指标的变化中得到了反映。从农业在gdp中的比重看,二战后韩国农业gdp占整个国家gdp的比重大约为50%。尽管农业gdp的绝对值逐年增加,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一比例在1970年下降到23%,2002更是下降到4%左右。从农业就业在全部就业中的比重来看,其下降的速度更快。1970年韩国农业中的就业人数(包括农林渔)超过整个就业人数的一半,到1997年已减少到11%(1998年有所回升,为12.6%)。同期农业就业人数的绝对量从485万人减少到232万人,农业人口从1440万人减少到450万人,少于总人口的10%。从国内生产来看,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投入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上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的农业生产仍有相当的发展。1970年韩国农业总产值只有8亿韩元,1997年达到了293亿韩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7年间增长了1.38倍。1970年农业所创造的gdp仅为6亿韩元,1997年增加到207亿韩元。

  韩国作为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农产品贸易一直是逆差,而且逆差的数额越来越大。如图1、图2所示,从20世纪60年代前期到90年代后期,韩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从1亿美元增加到了69亿美元,与韩国不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余额,既有顺差也有逆差。

  中、韩两国由于农业生产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也有很大的区别。对中国而言,水果和蔬菜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中国蔬菜与水果出口贸易额的份额,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00年以后是27%,远高于其他类别农产品的出口。中国水果与蔬菜出口的主要对象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亚洲地区,欧美市场的出口量相对较小。

  韩国的主要出口农产品是水果与蔬菜,肉类与肉类制品、食糖与蜂蜜、还有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上世纪90年代后期,水果与蔬菜出口的份额为16%,肉类与肉类制品出口的份额为14%,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出口的份额为41%。

  互补性表现为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很低。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衡量贸易伙伴之间贸易结构的重要指标,通常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反映,其计算公式为,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i产业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与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当bi接近于0时,说明双方间的贸易具有较强的

  此外,蘑菇﹑蕨菜﹑芝麻籽﹑花生﹑赤豆﹑面条﹑糖﹑威士忌酒等主要进出口产品的计算值都几乎为零。这说明,中韩间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正在逐步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互惠互利。

  本文选取了韩国的农产品另一主要进口国美国,与中国的农产品进行国际比较分析。21种主要农产品竞争力指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中国只有在大米、茶叶、花生、蔬菜和水果、水产品上与美国相比占有优势,其他均是劣势。这些优势产品是将来中国农产品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蔬菜和水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大力发展。总体而言,受资源禀赋条件的影响,中国各种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差距明显。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始终是我国的优势产品,而资本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将一直受到国外产品较大的冲击。

  首先,中韩两国的农产品进口近年来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主要进口农产品的品种不同,不存在进口上的竞争问题。

  其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韩两国都属于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价格高缺少竞争力,入世后都面临国际上低价农产品的进入对本国农业带来的冲击。中韩两国都是wto的加盟国,在依据wto有关规定,逐渐降低关税,去除非关税壁垒的同时,加大扶持农业生产的力度,以维护本国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稳定,保护农民的权益,积极提升农业生产的国际竞争能力。两国在此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

咨询热线:0551-63681979
LINK 友情链接: 百度
Copyright © 2012-2023 BOB半岛·(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1020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