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51-63681979

BOB半岛新闻资讯

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关于对呼和浩特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352号建议《关于加大本地农民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BOB半岛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1-29 07:32:34

  BOB半岛您提出的《关于加大本地农民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4年以来,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工作要求及培训任务,我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强化培育工作实施管理,创新培育模式,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近7300多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农业人才保障。

  一是在培训方式上BOB半岛,采取集中教学与现场实习教学相结合、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二是在培训时间上,采用适合于农民生产生活节奏的农学结合、半农半读、弹性学制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效益和水平;三是通过教师与学员交换位置互动式培训,把种植能手请到讲台,经过教师的引导,让学员把生产中适用经验推广给大家,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并增强培训效果;四是严格按照培训要求,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短板开展培训,将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列为重点培育对象,努力提高种养殖及经营能力;五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资源进行培训服务,让农民共享网络资源库中的种养技术、市场行情,国家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讲座,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经过多年的实施,我市形成了以市和旗县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以当地具有教育意义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其他盟市旗县科技含量较高的地方为实训基地的多元化培育体系。目前,呼和浩特市现有1所地级市农广校,除托县外,土左旗、和林县、武川县、赛罕区、清水河县都设立了农广校(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并且全部配备了必要的教学设施,可以随时开展教学活动。另外,为适应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需求,我市特别强化了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遴选出自治区实训基地1个,旗县级实习实训基地20个,以上办学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所需要求。

  在师资力量方面,目前有专职教师101名,培训的教师一部分主要使用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师资库的教师资源,另一部分吸收农牧业教育、科研、农业推广机构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以及农牧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优秀技术人才作为培训教师,目前初步形成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

  在资金运用方面,八年来自治区共下达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资金2677万元,其中2014年60万元,2015年60万元,2016年300万元,2017年360万元,2018年510万元,2019年455万元,2020年434万元,2021年498万元。项目资金已全部下达承担项目的旗县区,并按照“钱随事走”的原则分配管理。目前除2021年外,年度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并已用于当地农民的培训工作。

  (一)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加强。通过职业培育及示范带动,农民综合素质大幅提升,特别是高素质农民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初步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发展生产的能力显著提高,生产效益明显增强,许多高素质农民成为当地产业发展和致富的带头人。例如,武川县上秃亥乡三间房村委会下勿兰自然村种植户李瑞峰、田宏亮等学员向土右旗农民朋友学习大白菜腌制技术,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在当地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迦南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朱瑞芳通过培训逐渐改变意识营销意识,综合线上线下惠农活动,将实惠真正落到农民兄弟口袋中。2017年初被农民日报社指定为武川县“惠农工作站”站点,可以优先获得政策惠农、科技惠农、信息惠农、产品惠农、营销惠农等举措。通过示范社的引领带动,更多贫困农民实现灵活就业、脱贫致富,充分发挥了致富、帮富、带富作用。

  (二)结合现代信息化服务手段,搭建信息技术服务桥梁。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创建高素质农民微信群等现代信息化服务手段,搭建信息技术服务桥梁。建立起专家与学员,技术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平台,各产业部门及时将政策、信息、生产措施、病虫害防治技术公布在群里,随时为学员提供创业信息和各项服务。学员们充分利用培训平台,相互交流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相互之间形成资源共享。有的学员通过我们微信平台相互交流,从种子购买到田间管理到产品销售都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形成了抱团取暖的团队,起到了极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有的学员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逐渐摆脱了传统销售的方式方法。例如武川县学员王玲玲、张成忠、姜和平等新型职业农民入驻了“武川县电子商务创业园”,实现了“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三)助力精准扶贫。通过精准扶贫、包村联户、年货节等活动,开展技术到田到户。选派专业干部担任成立科技服务包联工作组,每个服务组包联两个乡镇,负责所包乡镇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助推精准扶贫。武川县组织高素质农民参加首届年货节和呼和浩特市农副产品展销会,切实帮助贫困群众缓解了“卖农副产品难”等问题。

  (四)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开展经常性跟踪服务。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象纳入为科技示范户,得到经常性、长期跟踪服务。同时对部分种养规模大、发展势头足、技术力量薄弱的职业农民采取分派专家,定点服务。

  为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我市及时印发了《呼和浩特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科教科、农广校、局机关纪委为成员的工作组,重点督促旗县区加快工作进度,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不留死角。市农广校全程跟踪培训、考察学习;指导BOB半岛、督查基层农广校的培训进度、质量和培养程序;帮助编制培养计划,建立师资库、教材库、联系外地实习等事宜。市农广校在我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旗县区都成立相应的工作组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具体工作人员和措施,保障项目取得实效。

  在学员储备上,各旗县区根据当地产业特点,重点从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培训需求、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务农意愿、发展策略等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进行走访调查,优先选择种养规模大、学习意愿强、文化程度高、年轻力壮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成员作为培育对象。例如:托县积极与农牧业经营管理部门联系,以他们认定的家庭农场主、农牧民合作社带头人为主,遴选有意愿、有需求、年龄在18—60周岁的农牧民参训。目前各旗县区都建立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员信息库,围绕主导产业确定了培训对象。

  在办学过程中,指导各旗县区本着贴近农民、服务农民、一切从农民出发的理念,注重将细节程序化,过程规范化,学习正规化,沟通情感化。一是积极开展十九大精神的系统学习,宣传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方向,增加农民的创业信心;二是注重学员间的交流,对每期学员进行分组,课上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交流,课后进行组内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三是注重提高学员能力,有意识地在组织销售等方面选择一些内容授课,拓宽学员的知识面,提高学员的经营理念。在实训实践上,鼓励各旗县区组织、带领参训学员外出参加农展、到周边区县参观、学习和交流。

  我市积极争取市级配套培训资金扶持,各旗县区也积极响应号召,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对高素质农民进行扶持。例如,和林县获得高素质农民培训证书的农民可享受优先保证涉农优惠扶持政策,优先申报项目扶持,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优先享受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措施。同时,各旗县区逐步规范认证程序,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健康发展。例如,和林县专门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和准入退出办法。武川县农牧业局也已向县政府呈报了《武川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凡符合认定条件的经营业主,按程序申报认定。对已认定的高素质农牧民实行动态管理,对不履行相关义务者,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给予退出管理体系,不再享受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

  为加大宣传力度,旗县区农广校开展了多渠道广泛宣传,积极营造社会关注、政府支持、农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培育高素质农民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举措。各旗县区通过各级电视台、网络、报纸等媒体报道刊登宣传信息,多次深入各乡镇村,采取发放资料、口头宣讲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保证每个行政村举办一场宣传活动,每个农民都拥有宣传手册。

  以“田间课堂”和“田间学校”为主要形式,做好对高素质农民的回访及跟踪服务。在生产关键时期,对参加培训的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效果进行实践指导,学习实际操作技能,以教师演示、学员操作为主要形式,加深学员对理论的理解。同时组织学员到现代化农牧业园区、科技示范场、养殖场等地进行考察、交流,使学员了解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了解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拓宽现代农牧业发展理念。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专家评审等方式,使符合条件的农牧民取得高素质农民的身份。同时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取得证书的人员进行重点扶持,提供农业补贴、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服务,推动农业补贴和项目建设向高素质农民倾斜。

  总结好做法、好经验,找出不足,为下一年的培育打好基础,同时整理学员培育过程中的各类档案,做好绩效考评工作。

  充分利用“中国农技推广APP”,为农技人员和高素质农民搭建信息技术服务桥梁,帮助农民逐步更新种养殖知识,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互联网培训,引导农民通过网络经营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本地农民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4年以来,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工作要求及培训任务,我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强化培育工作实施管理,创新培育模式,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近7300多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农业人才保障。

  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集中教学与现场实习教学相结合、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二是在培训时间上,采用适合于农民生产生活节奏的农学结合、半农半读、弹性学制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效益和水平;三是通过教师与学员交换位置互动式培训,把种植能手请到讲台,经过教师的引导,让学员把生产中适用经验推广给大家,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并增强培训效果;四是严格按照培训要求,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短板开展培训,将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列为重点培育对象,努力提高种养殖及经营能力;五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资源进行培训服务,让农民共享网络资源库中的种养技术、市场行情,国家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讲座,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二)培训机构

  经过多年的实施,我市形成了以市和旗县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以当地具有教育意义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其他盟市旗县科技含量较高的地方为实训基地的多元化培育体系。目前,呼和浩特市现有

  1所地级市农广校,除托县外,土左旗、和林县、武川县、赛罕区、清水河县都设立了农广校(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并且全部配备了必要的教学设施,可以随时开展教学活动。另外,为适应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需求,我市特别强化了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遴选出自治区实训基地1个,旗县级实习实训基地20个,以上办学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所需要求。(三)师资力量

  101名,培训的教师一部分主要使用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师资库的教师资源,另一部分吸收农牧业教育、科研、农业推广机构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以及农牧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优秀技术人才作为培训教师,目前初步形成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四)培训资金

  2677万元,其中2014年60万元,2015年60万元,2016年300万元,2017年360万元,2018年510万元,2019年455万元,2020年434万元,2021年498万元。项目资金已全部下达承担项目的旗县区BOB半岛,并按照“钱随事走”的原则分配管理。目前除2021年外,年度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并已用于当地农民的培训工作。二、主要成效和亮点

  通过职业培育及示范带动,农民综合素质大幅提升,特别是高素质农民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初步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发展生产的能力显著提高,生产效益明显增强,许多高素质农民成为当地产业发展和致富的带头人。例如,武川县上秃亥乡三间房村委会下勿兰自然村种植户李瑞峰、田宏亮等学员向土右旗农民朋友学习大白菜腌制技术,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在当地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迦南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朱瑞芳通过培训逐渐改变意识营销意识,综合线上线下惠农活动,将实惠真正落到农民兄弟口袋中。2017年初被农民日报社指定为武川县“惠农工作站”站点,可以优先获得政策惠农、科技惠农、信息惠农、产品惠农、营销惠农等举措。通过示范社的引领带动,更多贫困农民实现灵活就业、脱贫致富,充分发挥了致富、帮富、带富作用。(二)结合现代信息化服务手段,搭建信息技术服务桥梁。

  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创建高素质农民微信群等现代信息化服务手段,搭建信息技术服务桥梁。建立起专家与学员,技术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平台,各产业部门及时将政策、信息、生产措施、病虫害防治技术公布在群里,随时为学员提供创业信息和各项服务。学员们充分利用培训平台,相互交流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相互之间形成资源共享。有的学员通过我们微信平台相互交流,从种子购买到田间管理到产品销售都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形成了抱团取暖的团队,起到了极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有的学员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逐渐摆脱了传统销售的方式方法。例如武川县学员王玲玲、张成忠、姜和平等新型职业农民入驻了“武川县电子商务创业园”,实现了“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三)助力精准扶贫。

  通过精准扶贫、包村联户、年货节等活动,开展技术到田到户。选派专业干部担任成立科技服务包联工作组,每个服务组包联两个乡镇,负责所包乡镇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助推精准扶贫。武川县组织高素质农民参加首届年货节和呼和浩特市农副产品展销会,切实帮助贫困群众缓解了“卖农副产品难”等问题。(四)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开展经常性跟踪服务。

  为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我市及时印发了《呼和浩特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科教科、农广校、局机关纪委为成员的工作组,重点督促旗县区加快工作进度,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不留死角。市农广校全程跟踪培训、考察学习;指导、督查基层农广校的培训进度、质量和培养程序;帮助编制培养计划,建立师资库、教材库、联系外地实习等事宜。市农广校在我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旗县区都成立相应的工作组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具体工作人员和措施,保障项目取得实效。

  在学员储备上,各旗县区根据当地产业特点,重点从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培训需求、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务农意愿、发展策略等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进行走访调查,优先选择种养规模大、学习意愿强、文化程度高、年轻力壮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成员作为培育对象。例如:托县积极与农牧业经营管理部门联系,以他们认定的家庭农场主、农牧民合作社带头人为主,遴选有意愿、有需求、年龄在

  18—60周岁的农牧民参训。目前各旗县区都建立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员信息库,围绕主导产业确定了培训对象。(三)精心组织教学,抓好培训实训

  在办学过程中,指导各旗县区本着贴近农民BOB半岛、服务农民、一切从农民出发的理念,注重将细节程序化,过程规范化,学习正规化,沟通情感化。

  一是积极开展十九大精神的系统学习,宣传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方向,增加农民的创业信心;二是注重学员间的交流,对每期学员进行分组,课上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交流,课后进行组内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三是注重提高学员能力,有意识地在组织销售等方面选择一些内容授课,拓宽学员的知识面,提高学员的经营理念。在实训实践上,鼓励各旗县区组织、带领参训学员外出参加农展、到周边区县参观、学习和交流。(四)规范认证程序,落实帮扶政策

  我市积极争取市级配套培训资金扶持,各旗县区也积极响应号召,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对高素质农民进行扶持。例如,和林县获得高素质农民培训证书的农民可享受优先保证涉农优惠扶持政策BOB半岛,优先申报项目扶持,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优先享受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措施。同时,各旗县区逐步规范认证程序,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健康发展。例如,和林县专门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和准入退出办法。武川县农牧业局也已向县政府呈报了《武川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凡符合认定条件的经营业主,按程序申报认定。对已认定的高素质农牧民实行动态管理,对不履行相关义务者,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给予退出管理体系,不再享受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

  为加大宣传力度,旗县区农广校开展了多渠道广泛宣传,积极营造社会关注、政府支持、农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培育高素质农民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举措。各旗县区通过各级电视台、网络、报纸等媒体报道刊登宣传信息,多次深入各乡镇村,采取发放资料、口头宣讲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保证每个行政村举办一场宣传活动,每个农民都拥有宣传手册。

  “田间课堂”和“田间学校”为主要形式,做好对高素质农民的回访及跟踪服务。在生产关键时期,对参加培训的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效果进行实践指导,学习实际操作技能,以教师演示、学员操作为主要形式,加深学员对理论的理解。同时组织学员到现代化农牧业园区、科技示范场、养殖场等地进行考察、交流,使学员了解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了解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拓宽现代农牧业发展理念。(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专家评审等方式,使符合条件的农牧民取得高素质农民的身份。同时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取得证书的人员进行重点扶持,提供农业补贴、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服务,推动农业补贴和项目建设向高素质农民倾斜。

  总结好做法、好经验,找出不足,为下一年的培育打好基础,同时整理学员培育过程中的各类档案,做好绩效考评工作。

  “中国农技推广APP”,为农技人员和高素质农民搭建信息技术服务桥梁,帮助农民逐步更新种养殖知识,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互联网培训,引导农民通过网络经营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咨询热线:0551-63681979
LINK 友情链接: 百度
Copyright © 2012-2023 BOB半岛·(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1020506号-1